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理论 >> 正文

【理响中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

发稿时间:2025-08-04 09:3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天梅 曹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是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招。

  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改革创新的理论意蕴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是认识论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系统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与大中小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才能实现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差异及认知特点,开展分学段、分层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统筹安排各学段思政教学内容、目标和方式,促进学段间的紧密衔接与顺畅协同。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二是价值论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承载着“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整体规划与各学段特点紧密结合,形成相互联结、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共同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位居首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改革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通过一系列措施改革创新,切实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地、落实,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领导机制与沟通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需要教育部门、高校马院、中小学各单位高度重视,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工作纳入各自单位年度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形成协同推进制度,建立长效领导机制与畅通沟通机制,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共同协商、共同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订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集体备课、师资培养、教学研究、思政教育实践研修等,实现学科建设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资源平台一体化,构建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新格局。

  二是构建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机制需要多向支撑。学科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和有效支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重,突出特色,互为支撑”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牵引,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共同发力;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设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方向,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与学科专业建设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紧密结合,统筹规划、整体部署、统一实施;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难点热点问题、教学规律,用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服务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同时,高校可以聘请中小学高级教师担任二级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导师,补充高校师资力量,推动学科发展。多学科专业共同发力,持续支撑中小学阶段师资需求。针对当前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理论素养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法治、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师资不足的情况,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法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背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师资培训,齐心协力补齐短板。

  三是多维设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建设一体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围绕同一主题,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各学段之间加强整体谋划,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活动,深入研究各学段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与思政课教育教学,落实课程定位,实现课程目标。善用“大思政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充分挖掘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丰富教学内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四是多措并举,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其一是多平台搭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训机制。支持中小学教师到高校进行访学进修、培训,引导、带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科研项目,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政治站位、理论素养、教学能力等。其二是提升思政课教师参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驱力。思政课教师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积极性、主动性低,内驱力不足,影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实效。各单位要结合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如职称评聘、聘期考核等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师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其三是推动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坚持改革创新,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尤其要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问题意识,更新教育理念。高校作为学生校园思政教育闭环设计的最后一环,是完善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一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参与、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面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找准症结,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难题。

  五是多元联动,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教研一体化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教研一体化机制,核心是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等教学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与观摩等教研活动,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形成层次性教学内容。要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教研机制与保障机制,定期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组织开展教学教研,形成协同育人集体教研机制,并积极推进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效果。

  六是资源共享,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平台一体化,是指要推动大中小学之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大中小学要将国家一流课程、省一流课程、省在线精品课程、省思政课金课等的建设经验、科研项目申报经验、各类教学成果奖、教学比赛成果等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与展示。同时,要充分运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师生进行实践研修、现场教学。

  七是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高校人才队伍优势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水平。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理论优势、学科优势、课程优势、教学优势、资源优势,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