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理论 >> 正文

比较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发稿时间:2022-12-09 10:54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马麟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12月5日,“比较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研讨交流会在线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国际视野下的文明互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与欧洲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研究》主编冯仲平在致辞中表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新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举办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正当其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和期刊管理情况。他认为,学术期刊既具有学术传播、学术评价的功能,也肩负着组织学术研究、推动学术创新的职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要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阐释工作,积极刊发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的研究成果。希望此次会议能够引领学界开展更多研究,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单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秦益成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出发提出马克思文明观的两种叙述,即人类历史与资本主义兴衰史的叙述、人类历史发展机制的动力的叙述,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阶段的历史分析了《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梅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日本左翼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研究的新动向。她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日本各界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热潮,促使日本舆论反思人类社会面临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贪婪欲望,疫情凸显了资本主义在价值交换、精神文明、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局限性。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与欧洲研究所副教授赵柯结合思想史阐述了文明的内涵,分享了东西方思想中文明观的异同。他认为,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把文明放在更为长远的历史视野中看待;面对风险挑战,应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凯旋表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出现分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存在偏见和误解。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关键在于,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金岭表示,应当从“三大体系”建设的角度,思考如何同西方学界就“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理论命题进行对话。“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推动文明互鉴,而中国的发展经验就是中国同他国交流的基点。推进文明比较研究,需要多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协作。

  在“国际视野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文明互动”单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魏南枝提出,中国需要走出“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的叙述,重建中国在知识生产方面的立法能力。“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元回顾了人类文明形态自18世纪以来的古今中西之变,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在哲学高度上的总结与创新。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文明观,从寻求共识到承认差异,从进步史观到多元史观,用爱国主义消解民族主义的话语陷阱,持续推进文明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玲说,东北亚地区在文明形态研究方面存在共识,即以多极全球化克服区域中心主义视角。她以韩国学为例,指出韩国思想界对全球文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新的“政治正确性”,即打破文化区域观念,不再塑造民族文化认同,而是寻求建立全球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韩国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聪悦关注了美国外交中的种族与文明因素,认为两者作为变量影响着美国外交。种族/文明因素长期保持着韧性和力度,其虽然被塑造为多种叙事,但始终部分地折射出美国的政治底色,即为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青年学者朱锐分析了西班牙智库对中国发展的研究,提出西班牙智库非常关注欧洲—中国—美国关系的未来,欧洲的“中国观”为中国发展和对外合作带来启迪。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与欧洲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欧洲研究》编辑部协办。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