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  >>  青·理论 >> 正文

守正创新推进高校“数字思政”建设

发稿时间:2024-10-16 09:47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晓华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这为有效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挑战,只有守正创新,牢固树立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改革创新意识,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数字化创新,才能加快高校思政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思政工作守正创新的新要求

  守正创新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高校思政工作应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守正创新中积极应对数字化时代思政工作面临的新特点、新形势。

  守高校思政工作“政治、价值、规律”之正。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高校思政工作全过程,通过高校数字化建设拓展思政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明确立德树人价值导向,把握高校思政教育规律,深刻认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教育体系、模式和育人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高校思政工作“理念、形式、方法”之新。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和教育的数字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我们应充分把握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推动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发展,在守正创新中加快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思政工作的提质增效。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万物互联的逐步实现加速了信息流动和网络空间的复杂多变,数字空间中的多元价值取向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诸多新挑战。只有牢固树立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改革创新意识,坚持以数字化创新为引领,发挥创新作为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第一动力,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数字化创新,才能加快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新形态

  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通过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全面覆盖的教育内容、精准化的思想引导和智能化的管理创新教育模式,赋能高校思政工作,必将带来开放与共享的高校思政工作新形态。

  全息、全域、全员、全时的沉浸式思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逐渐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正确把握学生思想与行为特征及成长规律,把思政工作主动融入数字环境,通过全天候、全员参与、精准决策的智能教育资源和互动平台,建立全息、全域、全员、全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兼具的多维度、多层次、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不同时间和场景中均能获得全方位、立体化思政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协同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主流价值的正能量传播,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学生的多元诉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单一价值导向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随着数字化进程加快,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种多元需求和价值观念多样化会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冲击。高校应发挥科研优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数据引导模型,实现数据的挖掘、训练。要充分利用其在组织架构、平台设计、数据治理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开发承载民族记忆与现代化建设成就、集体价值与个人梦想、核心内容与校本特色相统一的数字化内容,积极回应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关切。构建价值引导的着力点,生成符合核心价值的叙事逻辑文本,精准构建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快速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生成、分发和反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将显著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成效。相较于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方向将大幅提升思政工作的改革效果。智能化手段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提高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效率,不仅保证了思政教育的广泛覆盖,还能为每个学生生成精准、立体、全面的“画像”。通过数字赋能和思政教育的智能化建设,为不同背景、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内容,在虚拟空间中为每个人创造符合其知、情、意、信、行等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境体验。通过虚实结合的教育实践,增强互动体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变”,切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数字思政”培根铸魂新路径

  “数字思政”植根于数字化建设,为高校思政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内容、形式与方法提供了多维创新,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工作内在运行机制的转型升级。通过推进高校“数字思政”建设,在大学生培根铸魂的新实践路径上,坚守高校思政工作方向,协同推进并深度融合大学生“立德树人”“理想信念”“数字素养”和“实践创新”的目标正在稳步推进。

  增强使命担当,系统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数字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为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应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推动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等内容和理念引入思政教育工作,完善数据的采集、生产、分发、接受和反馈机制。通过数字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课堂和学生的观念中。

  价值引领与科技伦理并重,打造正能量充盈的网络空间。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数字时代,尽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但也引发了数据隐私、信息安全和算法公正等伦理问题。高校在“数字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坚守伦理底线,制定严格的数据隐私保护政策,确保学生数据的安全与隐私。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正气树德行,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坚持目标导向,构建开放与共享的思政教育生态。守正创新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的教育目标。高校师生应共同努力,通过提取有助于加固民族团结、家国情怀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数据,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通过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数字化实景教学与思政教育实践相结合,构建高效、智能、开放、共享的“数字思政”新生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守正创新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建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校思政教育新形态,涵养当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