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兰州大学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与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培养什么人”这一逻辑起点看,新时代强国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其核心要求就是拥有浓厚的爱国情怀、能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的“大思政课”建设内在地契合了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其次,从“怎样培养人”这一过程要素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系统工程,通过“大思政课”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凝聚育人合力,更好地提升育人实效。最后,从“为谁培养人”这一价值旨归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也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通过“大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集中表现,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不断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的“大思政课”,将各民族学生置于同一场域和空间之中,有助于彼此间平等对话、增进了解,为更加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将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帮助学生逐步强化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深化对中华民族全方位的认知,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助于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国家的缔造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前进的历史。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国情特色,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与基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的“大思政课”建设,能够为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建设力量与精神支撑。通过开展“五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主题鲜明的“大思政课”教育,有助于引导各民族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大思政课”的原则遵循
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既是对党领导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大思政课”作为这一最新理论成果教育推广的重要载体,通过科学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实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感召青年。在“大思政课”的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大思政课”的实践中,要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一方面,要以增进共同性为主要导向。共同性是根本、方向和前提,要始终贯穿“五个共同”,以不断增强各民族学生的“五个认同”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另一方面,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尊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充分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方向指导,也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的“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需求。一方面,坚持“引进来”,将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引入思政小课堂,特别是要将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有机融入思政课堂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坚持“带出去”,将学生带到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带到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的现实空间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
“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要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大思政课”的体制机制。第一,落实“大思政课”的领导责任机制,将“大思政课”建设融入常态化的意识形态工作和系统化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第二,明确“大思政课”的分工运行机制。学校统战、宣传等部门协调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宣传工作,教务部门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进”教育,团学等部门策划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科研部门及研究基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全校上下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第三,要建立“大思政课”的评价考核机制。将“大思政课”的开展情况及建设效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督导检查、强化督导结果运用,确保“大思政课”的各项工作落地生根。近年来,兰州大学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兰州大学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施方案》等,切实增强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学校还逐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校内巡视、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构建党建引领、部门协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多元责任体系,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合力。
要围绕“讲好三个故事”,优化“大思政课”的课程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做到“讲好三个故事”。要将“讲好三个故事”有机融入现有的7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特别是要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深化理论研究,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学理哲理,为生动开展“讲好三个故事”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学术支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探索在相关专业课程中融入“讲好三个故事”,切实发挥好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兰州大学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在本科生中占比接近11%,研究生中占比始终稳定在7%以上的实际,创新实施了“专题式教学+贯通式教学+多民族学生互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思政课”体系。同时,学校在通识课程中不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并与每周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团课及主题班会等活动紧密结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传递共同体理念。
要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大思政课”的文化基础。第一,要全面凸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尤其是统一性和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和基本特点。“大思政课”要以提升历史文化认知为导向,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第二,要积极引导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大思政课”的具体活动中要吸收、借鉴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努力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第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兰州大学作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甘肃卷》等重大任务的主要承担高校,致力于通过深入挖掘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讲述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甘肃故事”。学校依托特色品牌项目,精心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多维度、深层次构筑各民族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此外,学校充分利用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教学科研成果,面向学校内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截至2024年底,累计6000人次前往基地参观学习。
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强化“大思政课”的实践涵育。第一,创新开展校园实践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式,抓住关键时间节点、重要历史事件和代表性历史人物,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示范性强、持续推广”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第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机结合,通过田野调查、劳动教育、支农支教、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基层一线。第三,拓展网络实践教育空间。利用“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借助人工智能、VR等先进技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教育平台,增强“网络铸牢”的互动性和感染力。近年来,兰州大学积极组织各民族师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三下乡”和暑期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推动课堂“小舞台”与社会“大天地”互通联动。同时,精心打造“民族团结结对共建计划”等主题活动,通过开辟宣传专栏、举办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大力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事迹,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作者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