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理论 >> 正文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稿时间:2025-08-31 10:1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裕兰

  当每个中华儿女都能在文化符号中确认“我们是谁”,当各族群众都能在符号互动中感知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如参天巨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推动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离不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与精神价值的文化标识,既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文化符号构建民族认同的理论逻辑

  文化符号作为民族精神的外在表征,其本质是群体意识的物化表达。中华文明从甲骨文到青铜器,从《周易》到《史记》,通过符号系统构建了群体认知框架。这种符号体系兼具历史积淀与现实认同的双重特性。长城作为横亘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在文化符号层面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黄河九曲东流的自然形态,演变为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象征。这些符号通过代际传承形成集体记忆的存储介质,使个体在文化解码中获得共同的身份归属。

  语言文字作为最基础的符号系统,在当代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普通话推广工程实施以来,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0%,“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更是有效化解了困扰民族教育“听不懂”的难题。当藏族学生学会用标准汉语朗诵《离骚》,维吾尔族青年用普通话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这种语言互通不仅消弭了沟通障碍,更重要的是构建了统一的意义阐释系统。藏文典籍如《汉藏史集》记载民族同源说,《月王药诊》彰显汉藏医学交融,印证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符号正在编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谱。

  历史地理符号的认同建构功能

  地理版图镌刻着独特的文化密码。“一江一河”轴线,青藏高原的“世界屋脊”,不仅是自然地理单元,更是文化认同的空间坐标。《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推动15个省(区、市)共建长城文化公园,重构“边塞”与“中原”历史叙事。各族群众共同修缮箭扣长城,在砖石垒砌中触摸共同历史脉络。

  文物数字化扩宽文化认同路径。2019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线上数字文物项目“数字文物库”,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开放共享。这些数字化的文化遗产正在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认同素材。2022年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特别设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厅,通过唐代吐蕃碑刻、清代金瓶掣签器等实物,与今日西藏森林覆盖率提升、江河湖泊水质优良、城乡收入大幅增长的图景叠加,构成跨越时空的“认同场域”,有力佐证了各民族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

  节庆符号的情感凝聚效应

  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诠释为培育群体共识提供了生动载体。春节民俗活动焕新,衍生出“网络中国节”等形式,春节期间各平台民族特色拜年视频播放量十分可观。壮族“三月三”通过在线对歌、云上舞狮等形式各地群众实现跨地域互动。这种节庆符号的创新性发展,实质是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使情感共鸣突破物理空间限制。

  地方性节庆的全国化传播印证了文化符号的整合功能。那达慕大会从内蒙古草原走向沿海城市,火把节从彝家山寨登上都市舞台,这些原本具有地域特征的节日正在成为共享的文化符号。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各族儿童共同传递国旗的场景,与56个民族代表共擎火炬的瞬间,构成了新时代节庆符号的经典意象。这种符号再造过程,本质是将多元文化元素熔铸为统一的认同标识。

  文化符号创新的实践路径

  数字技术为文化符号传播开辟新维度。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图像全球共享,其中包含大量反映民族艺术交融的壁画雕塑。当契丹服饰与唐代纹样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当南诏乐舞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复原,技术创新正在重塑文化符号的感知方式。在西藏,数字化的布达拉宫、阿里古格虚拟复原,让更多人领略雪域文化瑰宝及其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特色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建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资源。

  文化符号的产业化具有战略价值。“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影视化表达使传统符号焕发新生,《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融合多民族艺术元素,获得群众的喜爱。民族地区推出的“非遗+”模式,将苗绣、藏毯等传统技艺转化为时尚符号,既延续文化记忆,又创造经济价值。这种产业化路径证明,文化符号的活化利用能够实现精神认同与物质发展的双重效益。《哪吒》系列国漫的成功不仅在于票房与口碑的“破界”,更在于其内核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立心”,这种“立心”之道,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培育的密钥:不以同质化抹杀个性,而以共同价值凝聚共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各民族史诗,借助社交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善治思想,在交流互动中消解偏见,在交往共享中织就共同精神纽带。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擘画的蓝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长治久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推进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文化认同建设需融入此进程,构建多层次的符号体系,形成立体化的认同培育机制。当每个中华儿女都能在文化符号中确认“我们是谁”,当各族群众都能在符号互动中感知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如参天巨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这既是文明传承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

  周裕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31日 03版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