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理论 >> 正文

数字经济时代 职教核心能力培养的破局与重构

发稿时间:2025-10-28 09:43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刘云波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通过系统性改革培养技术与素养兼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更是数字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支撑。

  困境:从就业挑战到能力断层

   当前职业教育的挑战呈现多维叠加的特征。

   一是传统就业岗位结构性收缩。对工科类职教毕业生而言,由于自动化技术对常规性任务的替代效应持续强化,对口岗位缩减。相关调研显示,到2030年,中国约2.2亿劳动者可能因自动化技术面临职业转型,预计占劳动力总量的30%;文科类毕业生则面临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文秘、财会和销售等通用型白领岗位的直接冲击。

   二是新增岗位的能力要求跃迁。数字经济虽然催生了自动化设备维修师等新职业,但数量有限且对能力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岗位任务从标准化操作转向复杂问题解决,从单一技能需求转向“数字技能+社会情感技能+专业能力”的复合能力组合。

   三是职教学生能力供给滞后。相关平台针对企业用户的调查显示,创新、协作、管理和沟通能力已成为用工方对高职毕业生的核心诉求。然而,当前职校生多为学业表现相对较弱的群体,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弱等问题。与此同时,职业院校长期存在“重技能训练、轻核心素养”倾向。北京师范大学2025年全国职业教育学生发展调查报告显示,中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平均为3.61分(满分5分),高职学生数字技能客观测评得分约为3分,成长性思维为2.75分(满分均为5分);有三成以上的高职毕业生表示,其复杂问题解决、创新思维、沟通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核心能力水平低于工作岗位的要求。

  破局: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协同生态

   核心能力包括岗位专用性技能之外的,劳动者还应具备的基础性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如数字技能、沟通协作、终身学习和抗压能力等。核心能力不仅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职场成功至关重要,而且对个人成长、福祉和健康等都有重要影响。

   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亟须从“技能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为此,政府、学校和企业应多方协同联动,通过系统性改革,将核心能力培养嵌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目标重构,将核心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推动职业教育目标从“单一技能供给”转向“复合型能力培育”,在课程标准、教学改革项目及质量监测中明确数字技能、终身学习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遵循核心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应尽早培养,从中职入学初开展一体化设计,建立覆盖“基础认知—实践应用—迁移贯通”的能力进阶体系。同时,开发情境化测评工具(如数智素养专项测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通过技术手段精准监测能力发展水平,将评估结果作为质量监测的核心指标,倒逼院校改革实践。

   投入转型,从硬件扩张转向过程性质量提升。改变传统“重设备购置、轻软性投入”的资源分配模式,聚焦课程实践性、师生互动水平、实习实训质量等过程性要素——这些被实证研究证明对核心能力培养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要优化经费使用结构,将有限资源精准投向能直接提升学生能力产出的环节。

   课程革新,以真实场景驱动能力内生。培养职教学生的核心能力,需结合真实工作场景下的任务要求,关注职场情境下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时间管理等关键核心能力,通过学校的必修课、选修课、跨学科课程及第二课堂等多样化形式落地,并将这些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允许学分互认和课程替代。要创新传统教学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形式,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参与,在以体验活动为主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同时,推广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工作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沟通、协作与问题解决等核心能力。加强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培训,推动区域教研合作。

   师资赋能,激发教师能力培养的持续动力。教师是能力培养的关键主体,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其工作积极性。要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加大学生管理成效与教学实效的权重;提高班主任、辅导员待遇,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要通过小额度、广覆盖的普惠性专项项目,如社会情感能力教学改革等,将核心能力理念落实到一线课堂。同时,可依托校企合作开展教师下企业实践、聘请企业人力部门培训、争取公益机构项目支持等活动,提升教师对产业需求的敏感度,更新认知。

   治理优化,营造支持能力发展的校园生态。要提升职业学校治理水平,通过职教国培等渠道加强领导力培训。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性,提供支持性的管理环境,在学生的管理活动中嵌入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训练,将校园转化为能力发展的实践场域。同时要重点防范校园欺凌问题,积极改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精准支持,关注特殊群体的能力兜底。对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加大资源倾斜力度。要为欠发达地区教师提供核心能力专项培训,依托网络平台开放职业启蒙与规划线上资源,借助东西部实习实训合作等完善教育设施与实践机会,确保职业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作者:刘云波,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