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在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对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出新部署,对广大教师赋予了新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列入教育强国建设的“五大任务”,此次回信再次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明确了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以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丰富内涵,引导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扎根三尺讲台,潜心耕耘,默默奉献,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开展专题学习、座谈交流,将回信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融入教育教学;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新时代教师的使命责任和能力要求,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本领;创新宣传方式,组织优秀教师深入各地各校宣讲,传播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讲好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生动故事,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切实明确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任务
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快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坚持弘扬教育家精神与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两手抓,将“高位引领”和“底线管控”相结合,推动广大教师自律自强,引领广大教师践行共同价值追求。强化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开发一批教育家精神精品课程资源,推出一批教育家精神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师范院校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指导高校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推动各地各校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强化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坚持日常浸润与品牌打造相结合,坚持典型选树和广泛宣讲相结合,打造一批宣传品牌,挖掘一批教师身边典型,引领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对标笃行,推动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建立完善教师标准体系,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纳入教师管理评价全过程。深入实施学风传承行动,将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融汇,激励教师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强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师德制度,推进师德涵养,加强日常监管,做实考核评价,落实责任链条,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加快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师德生态。
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全面深化师范教育改革,从教师培养源头抓起,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优化教师教育院校布局,强化师范生培养供需适配,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深入实施“国优计划”,推动更多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推进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培养改革,持续实施“优师计划”,强化高水平教师培养供给。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深化“国培计划”精准培训改革,加强科学教育、音体美劳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支持中小学教师提升学历层次,打通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通道,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完善高水平职业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实践制度,打造职业教育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面向全球聘任高水平师资,建设一流高校教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好用好全球教师发展学院,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非洲、东盟、中亚、拉美等国家培训教师。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掌握新技术手段,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师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型教学的有效途径,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
优化完善教师治理体系。突出教师资源配置前瞻布局,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治理能力、管理效力、创造活力。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新形势和城乡融合发展新需求,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监测预警,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师生配比,持续优化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遴选乐教适教者从教。升级“特岗计划”,把准乡村教育师资需求,完善招录标准和流程,促进专业发展,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鼓励引导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大力推进破“五唯”。出台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互聘兼职,落实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发挥优质教师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扩大实施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升级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推广“中国教师”小程序,提升教师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巩固提升教师待遇权益。大力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联动机制,落实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提标方案,强化高中、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保障制度,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合理待遇。落实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树立越艰苦、越边远补助越高的政策导向。落实加强乡村教师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持续推进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让教师安居乐业。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强化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管理,严防“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依法惩处对教师的侮辱、诽谤、恶意炒作等言行,维护教师队伍整体形象。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力度,做好教师荣休工作。落实好尊师惠师利师政策,推动公共服务领域“教师优先”,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支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教师获得感、幸福感。
全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建设教育强国,教师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发展,以凝聚合力营造良好氛围,推进“大国良师”迈向“强国优师”,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全面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做立德树人的践行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支撑者、文明交流的促进者、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坚持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解决好广大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坚持把完善工作机制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压实学校责任,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教师工作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强化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优化顶层设计,优化标准体系,优化质量评价,加快形成适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需求的教师发展新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立足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把握智能时代新形势,系统改革,精准发力,破解各级各类教师管理的瓶颈难题,强化关键流程再造,加快形成服务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教师治理新体系。坚持实践探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统筹区域、城乡、校际差异,支持引导各地各校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果。
坚持营造良好氛围。坚持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为广大教师持续营造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坚持强化舆论引导,拓展教师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树立新时代教师良好形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高水平教师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借鉴国际教师发展先进经验,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传播中国教育声音,贡献中国教育智慧,推广中国教育标准、模式和经验。坚持提振师道尊严,强化优秀教师激励奖励,推进全社会涵养尊师文化,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尊师重教,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作者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