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声音 >> 正文

牢记总书记嘱托 把青春写在乡村大地上

发稿时间:2022-08-23 10:38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夏培超

  “出门尚未佩剑,转身已是江湖”。不知不觉,入职一年。从一身学生气,到两脚黄泥巴,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充实,从望而生畏到乐不思蜀,渐渐地,我逐步胜任了作为基层选调生的这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一青春寄语正是我努力践行的人生格言。我牢牢将此记在脑海、写入实践,一笔一划绘就我青春的画卷。

  践初心,担使命,立理想信念为灯塔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一寄语犹如灯塔,照亮了我作为基层选调生前行的道路。青春是一种甘于奉献的心态,保持这种心态,挫折将会激发斗志,困难只会催生创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奔腾不息,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避免沦为时代洪流的落伍者,就必须杜绝“躺平心态”,主动走出“舒适地段”,摆脱“路径依赖”。作为新时代的驻村工作者、选调生,应当把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党的初心使命联系起来,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把人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当作评判自身工作成效的标准,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念之塔。以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落户时倾情奉献为榜样,以乡村为家、拜百姓为师、向群众学习,用认真把工作做对,用精致把工作做好,以奉献的心态彰显青春活力。吃透政策、了解下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我很快融入了这片希望的田野。

  正心态,贴基层,以伟大梦想做舵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个人的行动,首先体现在想干什么,其次是现阶段能做什么。我们不能奢求短时间改变驻地面貌,但求能在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将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打好基础。

  回顾一年来的任职经历,驻地山东费县东流村在我的人生轨迹留下了鲜红的烙印。她有着壮烈的历史、动人的故事——60多年前的沂蒙山区,正是该村村民打响了与进犯日寇正面交锋的第一枪,“铁血东流”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自满则败,自矜则愚。曾几何时,我踌躇满志,认为孩提时代农村生活经历会让我工作如鱼得水、驾轻就熟。然而,对村情村史不了解、对田坎语言不熟悉,一度成为我工作最大的软肋之一。在任东流阻击战陈列馆讲解员期间,每当看到村民眼含热泪、动情地补叙那些未经记载的传奇故事,我刻骨铭心、感触颇深,对老一辈抗日英雄的敬佩油然而生。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使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责任,工作的动力和奉献的热情由此陡然高涨。忙里偷闲,见缝插针,我埋头翻阅浩如烟海的图书资料,从寥若星辰的点滴记录中大海捞针,探寻孕育这片热土的优秀基因。如今,我已逐渐习惯在茶余饭后与群众畅谈生活,在田间地头与耕耘者畅想未来。和颜悦色地接待来访群众,慢条斯理地化解干群矛盾。正是通过这些点滴细节的磨练,让我逐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首先要心怀梦想,放下身架,贴近群众,真正做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成为一名“接地气、不俗气”的新时代基层追梦人。

  勤学习,多调研,靠青春奋斗去拼搏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下车伊始,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陌生:村容村貌、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治理现状、痛点堵点、热点难点……刚参加工作的那些日子,也是我手足无措、进退维谷的时候,因为我不习惯与群众打交道。但我一直相信“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学习是我战胜本领恐慌的有力法宝。工作之余,自觉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学习之余加强实践锻炼,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干部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工作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想要成就富裕和谐、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模范村、文明村,只有党群团结,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这些年来,基层涌现出不少在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特色亮点,其中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都是学习的榜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身为选调生,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是个大学堂。初生牛犊,只有以“空杯者”的心态面对一切,以“小学生”的身份从零做起,才能迈开腿搞调研,张开嘴话桑麻,扎深根基、接足地气,才能拥有工作的主动权、发言权,不至于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干实事,开新局,凭担当奉献赢未来

  常言道: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工作中从不轻言放弃,坚信只要践行基层干部“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福为福”的使命,即使满地荆棘也有鲜花相伴。作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有生力量,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向下扎根、向阳生长,用脚步丈量乡间道路,靠感情拉近干群距离。通过下沉一线、倾听民声,我对基层的认识也逐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用乡亲们通俗易懂的语言跟大家交流、沟通,慢慢地褪去了“书生气”,增添了“泥土香”,在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增长了才干、收获了成长。在与群众交往的过程中,我开始掌握了乡村发展的核心密码,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逐步激活。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言犹在耳。为了自己深爱的这片土地,我将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任劳任怨,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作者:夏培超)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