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  >>  青·声音 >> 正文

传承中华文明,做好文化遗产保护

发稿时间:2024-08-14 16:30 来源: 西安网 作者:李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中华文明历史久远,中华文化星河灿烂。日前,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今,利在千秋。“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彩,中国文物汗牛充栋。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重见天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文化遗产和遗存,做到古为今用。在华夏大地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人文和自然遗存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从三星堆遗址到殷墟文化;从万里长城蜿蜒巍峨,到京杭大运河贯通古今;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到河南龙门石窟……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中华文明,延续着千年文脉。保护好这些文化历史遗产、遗存,我们才能上不愧古人,下不愧子孙。我们要当好文化遗产的守护人,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延续,让古老的华夏文明得到弘扬和光大。

  文明互鉴,融合发展,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世界文化格局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孔子书院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博物馆走出国门参加世界巡回联展,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吸引各国文化学者前来切磋交流……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印证着中国的开放与包容,彰显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文物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当今,我们处在一个高科技运用和数字经济时代,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无限可能。一方面,我们要对历史文物进行抢修,尤其那些即将毁坏的文物,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抢救性复原,决不能让文物遗憾留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遗存进行“数字复制”,刻录成光盘和视频,为后人留下完整的历史文物资料。保护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着力写好发展和保护这篇大文章,共同繁荣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传承中华文明,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中华大地上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动力和源泉。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更加健全、保护对象更加丰富、保护制度更加有力,守护传承中华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让我们勠力同心,携手同行,大力发展文物保护事业,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护好文化遗产,让文明进步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未来。

  李敏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