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教师不应仅满足于担任一名“教书匠”,更应该是受援学校的“引路人”
■银龄教师不仅需要顺应“常规”,更需要引领“方向”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计划招募7000名讲学教师,而申请银龄讲学计划的退休教师以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银龄讲学教师计划充分挖潜退休教师资源优势,让退休教师为教育强国建设发挥余热,发挥着新时代知识分子“下乡支教”的重要功能,有助于缓解乡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提升乡村学校办学质量。
银龄教师肩上承担着重大教育责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比于本土教师而言,讲学教师虽然是短期从教,但他们扮演的绝非“匆匆过客”的角色。在“不少于一年”甚至更长的服务时间内,银龄教师除了指导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讲学活动之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听评课、开设公开课、组织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乃至师傅带徒弟以及建立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等多元途径,把自己平生积累的办学治校和课堂教学经验与智慧,留传给所支教的一方水土,培养一大批“留得住、教得好”的种子教师。如果银龄教师能发挥更大作用,他们甚而可以自身优势影响一方教育治理理念,营造“理念科学、制度适切、治校有方、教学扎实”的在地良好教育生态,带动提升受援学校乃至整个区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这正是银龄教师计划的理想境界。
银龄教师不应仅满足于担任一名“教书匠”,更应该是受援学校的“引路人”。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先进的办学治校思想和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银龄教师不应局限于“教好一门课”“辅助管理一所学校”的职责,还应“跳出教师看岗位”,承担更高使命和更多担当。通过影子跟岗、青蓝结对,尤其是建立名教研员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等方式,银龄教师将充分发挥其“领头雁”功能,开展诸如指导教研员如何组织区域教育活动、指导教研组长如何建立高质量校本研修体系、指导新手教师如何站稳站好讲台、指导乡村校长如何更好地办学治校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从而实现从“教好一门课”到“指导培养一批‘带不走’的种子教师和校长”的角色定位转变。
银龄教师不仅需要顺应“常规”,更需要引领“方向”。“银龄讲学计划”主要面向脱贫地区,欠发达的民族县、革命老区县、边境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等,重点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三区三州”等地区倾斜,受援学校为县镇和农村学校。来自先进地区的教育理念,借助银龄教师计划,借助银龄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传递到边远地区的教育角落。有道是“瓶颈总是在瓶子的顶端”。推动脱贫地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树立科学的办学治校理念,推动乡村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变革。故此,银龄讲学教师不仅需要适应地方教育实际进行因地制宜地教学改进,更需要充分施展个人能动性,引领乡村学校治理方向:在营造内生发展的学校文化、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培育专业自觉的教师队伍、打造生机勃勃的活力课堂、开展提质增效的校本教研、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等方面施展个人才华,重塑乡村学校管理生态,带动学校管理制度革新和教育质量提升。在此意义上,银龄教师计划将助力营造一方良好的教育生态,助力乡村学校朝着高品质学校的方向发展。
银龄教师政策落地,重在“最后一公里”,重在保障机制和合力营造。银龄讲学教师发挥“输血”与“造血”功能,不只是其“一厢情愿”,更需要各方形成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舆论氛围。受援学校和所属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出台银龄讲学教师支持服务方案,为讲学教师搭建发挥余热的广阔平台。银龄教师充分施展才华,需要受援学校、地方营造一种尊重与宽松的工作氛围,使其充分发挥利用专业优势,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