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所承载的精神财富绝非教科书上静默的文字,而是思政课“社会大课堂”中取之不尽的活水源头。
由于相关内容宏大复杂,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把握主线、突出重点,避免陷入琐碎的史实陈述和简单的观点罗列。例如,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旗帜,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独特战法,展现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的坚定立场。基于史实的分析,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信服“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历史结论,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论断的实践逻辑。
要让这段历史在年轻一代心中真正焕发生机,思政课必须致力于将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具象感知。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善用丰富的历史素材与多元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例如,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故事就是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切口。沈崇诲、陈怀民、阎海文……抗战期间,这所学校共有1700名青年才俊战死,平均年龄仅有23岁,“同年入校,同年毕业,同年殉国”的现象普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当年的招生名册、学员家书、航校训练影像等珍贵史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抗日英烈鲜活的面孔、杰出的才华和炽热的报国之心。当“1700人”与“全部殉国”“平均23岁”这些史实紧密相连时,历史的残酷与悲壮便不再抽象。以此为契机,教师可以在课堂互动中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民族面对存亡危机,个人应当如何抉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应从这段历史中学习和继承什么?通过这种开放式反思,可以帮助学生与历史建立连接,完成从了解历史记忆到勇担时代使命的思想转变。
杨靖宇、张自忠、左权等英烈,“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以血肉之躯铸就了视死如归、不可撼动的民族钢铁意志。他们的英雄事迹,应当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历史人物走进学生心灵。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进遍布全国的抗战纪念馆和抗战遗址,通过实地研学中庄重的仪式教育和情境化体验,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高质量的影视文献资料,组织学生排演历史情景剧、举办主题诗歌朗诵会。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相辅相成,能够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从知识接收到情感认同的深化,让抗战精神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观照现实。讲好抗战精神,必然要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紧密相连,实现历史精神与当代价值的有机贯通。在课程作业环节,也可突破传统模式,设置开放性的思辨题目。比如:抗战精神如何塑造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辨识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战英雄的诋毁?引导学生在思想交锋中明确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将历史滋养转化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归根结底,将伟大抗战精神生动、深刻、有效地融入思政课堂,要求教师不仅是史实的讲述者,更是精神的传递者和信仰的铸造者。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转而追求一种将理论阐释的深度、史实感知的温度与时代观照的高度相融合的教学艺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安排,让青年学生不仅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更清晰知道“我们将去往何处”,在对历史的回望中汲取力量,在对精神的传承中坚定志向,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