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受访青年因拖延而感到困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肖平华
2022年即将成为过去时。年终,大家都在做盘点总结。有网友感慨,当初意气风发制定的目标因为拖延没能如期完成。拖延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年轻人中更是出现了“ddl(截止时间)大神”,面对学习和工作任务,总是喜欢卡在最后时间点提交,甚至任务还要延期。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2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2%的受访青年都有拖延的习惯,75.4%的受访青年坦言因为拖延常在工作生活中感到困扰。摆脱拖延症,68.1%的受访青年认为要重视时间管理,分清任务紧急性和重要性。
办事拖拉、口头积极、总卡截止时间被指拖延症三大“症状”
南昌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章凯是拖延“达人”,“如果上午没什么安排,早起的闹钟至少得响个六七遍,我才能起来”。章凯最近在做年终总结,回顾这一年时间,他的任务条完成了70%,他分析,没能完成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爱拖延,今天拖明天,本月拖下月,导致有些事情到年底了还没完成。
在杭州某高校读研二的周亭显,做事总喜欢拖到“不做不行了”才去做。学习上,各科老师布置的期末任务,他几乎都是在截止时间前一小时才提交。自己制订的每日背单词计划,也常从清晨拖到傍晚。在生活上也是如此,像整理书桌这些小事,他能拖一星期。晚上洗澡,原本可以在8点人少时轻松解决,硬要玩够了拖到10点再去洗,因为浴室要关灯了,人也非常多,要多花很多时间。
上海新媒体从业人员华菲菲坦言,自己也吃尽了拖延的“苦”。“我经常下定决心晚上早睡,却又迟迟不睡,想着再多玩会儿,导致经常熬夜。早上为了能多躺一会儿,还赖着不起床,已经好多次没能吃上早饭,更是有两次没赶上早班地铁,上班都迟到了”。
调查中,74.2%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有拖延的习惯。其中00后比例最高,占86.0%。
在拖延的具体表现上,65.0%的受访青年指出办事拖拉,喜欢推“明天”,52.3%的受访青年坦承口头很积极,行动力滞后,51.2%的受访青年坦言任务总想卡截止时间提交,40.5%的受访青年表示难以集中注意力。
72.0%受访青年坦言逐渐形成拖延惯性
周亭显吐槽,拖延症给他带来了不少困扰。经常使他每日计划得不到完成,甚至会拖延月计划,时间在不知不觉间就流走了。“在截止日疯狂赶工时,我会十分后悔当初没能尽早完成这些任务”。
75.4%的受访青年会因为拖延而常在工作生活中感到困扰。交互分析显示,男性(78.1%)相较女性(73.6%)更感到困扰,00后感到困扰的比例最高,为86.6%。
周亭显感到,拖延症最大的危害是让自己一直原地踏步,没什么长进。他下决心要改掉这一恶习,让自己在新的一年焕然一新。
章凯说,拖延给他带来许多时间管理方面的困扰,原本计划好的事情经常完成不了。学习或工作上呈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还有就是影响睡眠。‘欠下的总要还的’,拖到最后只能通过熬夜补救,睡眠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不仅时长不够,质量也很差。危害身体健康,第二天精气神也不佳”。
华菲菲说,每天晚上熬夜不睡觉,早上拖着不起床,让她上班路上总是非常赶,到公司打卡时间越来越晚,从迟到一两次,到经常迟到,“感觉自己做得很糟糕,对自己不满意”。
习惯拖延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影响?数据显示,72.0%的受访青年表示逐渐形成拖延惯性,难把事情做好。其次是负面情绪增多,会自责、有负罪感(51.3%)。50.5%的受访青年坦言会打击自信心,降低自我认同感。其他主要还有:个人形象、信誉都大打折扣(36.4%),不断削弱执行力,恶性循环(33.1%)。
68.1%受访青年建议重视时间管理,分清任务紧急性和重要性
华菲菲说,她现在会通过写日记来反省,有进步了就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形成良性循环。还主动和优秀自律的人交流,了解对方的想法,让自己受到触动。“我一位室友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来看书,我就经常和她聊天,以她为榜样督促自己也那样做。我也会看一些书籍,比如《认知觉醒》《刻意练习》。我认为自觉的反省才是最根本的,一旦得到不错的结果,更易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太大,导致年轻人接受不过来。很多年轻人在看手机时都没有明确目标,漫无目的地看。要提醒年轻人,放松娱乐的方式并不只有刷手机一种,说不定换一种方式去放松,会有更好的效果。”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李晓文说。
她还指出,拖延一旦成为行为习惯,就是“自动化”的,有时是不受主观意志的控制。对行为习惯本身的调节,需要“激活”自己的身体。“首先,年轻人应当每天在一个时间里去锻炼、运动,激活原本倦怠的身体,同时释放负面情绪。其次,要营造生活的节律感,形成自己的生活节奏。到某个时间就做某件事,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去打破拖延的行为习惯。最后,要反思为什么自己总完不成计划。年轻人可以观察周围的人,或去询问任务该如何做,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没能把事完成,要如何才能把事做好,弥补自己缺乏的某种能力”。
摆脱拖延症,68.1%的受访青年表示要重视时间管理,分清任务紧急性和重要性,66.4%的受访青年表示要找准自身定位,合理评估自我能力,64.6%的受访青年会将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并指定具体执行策略,35.3%的受访青年认为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受访青年中,00后占24.8%,95后占26.6%,90后占32.8%,85后占15.8%。男性占41.1%,女性占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