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  >>  青·研究 >> 正文

64.3%受访青年自认为懂健康生活

发稿时间:2024-01-18 11:1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杜园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黄子涵

  脱发,痘痘疯长,颈椎病……本是青壮年,身体却“脆”了,如今,不少年轻人正面临身体亚健康问题。在平时生活中,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吗?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电梯和楼梯兼备的情况下,77.0%的受访青年会直接选择乘坐电梯。其中,一线城市青年、上班族的比例明显更高。64.3%的受访青年自认为懂健康生活。

  电梯和楼梯兼备时,77.0%受访青年会直接选择乘坐电梯

  “我们公司大楼只有七层,但是我观察,平时不管上下班、去食堂吃饭,大部分同事会首选乘坐电梯,只有小部分会走楼梯。”在北京一家私企工作的张北觉得,电梯几乎成了大家上下楼的“刚需”,“出门逛街,也是转着圈儿地找扶梯、直梯,哪怕从三层到四层,也不怎么走楼梯。地铁换乘时,除去早晚高峰,其他时段扶梯总是人挨人,楼梯上的人却寥寥。”

  985院校研究生刘逾年也感到,大家在生活中对电梯很依赖,“就拿我们宿舍楼为例,上下课时,楼里的四部电梯能一趟一趟地满载运行好久。”

  刘逾年说,住在高楼层的同学步行上下楼不现实,而且有时赶时间,来不及。“但是有的同学住在低楼层,赶不上电梯也不走楼梯,就边刷手机边等下一趟。电梯一层一停也很费时间,有时电梯下到三层还有人乘坐,我就更不理解了,走下去不是更快吗?”他感到,步行上下楼这种方式已经快要被很多人淡忘了。

  本次调查显示,生活中,在电梯和楼梯兼备的情况下,77.0%的受访青年会直接选择乘坐电梯。

  进一步分析显示,城市级别越高,受访青年选择乘坐电梯的比例越高,一线城市高达83.5%,城镇或县城的比例最低,为64.9%。上班族选择乘坐电梯的比例(80.3%)较在校大学生(71.5%)更高。年龄越长,选择乘坐电梯的比例越高,85后相对最高(80.7%),00后相对最低(74.4%)。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营养科主任、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刘金英表示,现在生活节奏快,年轻人要效率,做什么都要“快”,电梯基本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当然,也与平时的生活方式不够健康有关,即便有时间,他们也倾向于乘坐电梯。”她建议年轻人从平时工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忽视可以随时锻炼的机会,一点点改变,养成好习惯。

  知道怎样做对身体好但不付诸行动,是对健康没有危机感

  在北京上班的95后周仁光说,自己是“脆皮”年轻人的典型代表。“经历了三年疫情和二‘阳’,这几年大家都特别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毕竟一个没注意,身体就容易变‘脆’了。”周仁光坦言,自己还没养成坚持锻炼、规律作息的习惯,平时没什么室外活动。最近体检,周仁光查出了一堆小毛病,他认为,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不良习惯导致了潜在的健康问题。

  在北京一所公立中学担任美术教师的齐稔,从小就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但在大学毕业前后的那两年,因为事情多、压力大,锻炼被搁置了。她感觉这两年身体素质不如之前了,前阵子还得了一场病。齐稔坦言,很多时候自己知道怎样做对身体好,但往往做不到,或因各种原因难以坚持下来。“上学时,我每周能规律地健身四次,每次两小时,吃得也很健康营养。但是工作后,压力大很多,每天都睡得晚起得早,运动锻炼也不像之前那样规律了。”

  调查显示,64.3%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懂健康生活,35.7%的受访青年表示“不懂”。进一步分析显示,受访青年所在城市级别越高,认为自己懂健康生活的比例越高,一线城市受访青年的比例最高,为71.6%;上班族认为自己懂健康生活的比例(65.8%)略高于在校大学生(64.6%);随着年龄的增长,受访青年认为自己懂健康生活的比例越高,受访85后最高,为67.2%,00后相对最低,为61.2%。

  在本次调查中,另一组数据显示,63.0%的受访青年感觉身体已处于亚健康状态。

  为何超六成受访青年自认为懂健康生活,但同时受访青年又普遍面临亚健康的问题?刘金英表示,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反映出年轻人对身体健康没有危机感,“他们可能知道怎样做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但不付诸行动。”她认为,年轻人会受周围人做法的影响,同时,健康意识缺乏也与社会层面宣传不到位有关。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青年中,00后占26.1%,95后占26.4%,90后占29.6%,85后占17.9%。在校大学生占25.0%,上班族占71.0%,其他占4.0%。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3.5%,二线城市的占38.9%,三四线城市的占20.8%,城镇或县城的占5.8%,乡村的占1.1%。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北、齐稔、刘逾年为化名)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