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欣宇
近期,一系列创意独特、情感真挚的短剧作品在网络平台上迅速走红,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在短剧创新发展过程中,剧情模板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6%的受访者认为短剧跟风抄袭融梗现象常见,56.5%的受访者期待短剧创作者丰富叙事手法,增加叙事深度。
跟风抄袭、技术限制……短剧创新面临哪些问题?
20岁大学生李佳卉是一名短剧爱好者,她发现,如今短剧已非常流行,浏览网页、阅读小说,甚至网上购物时,都能看到短剧片段。不过她觉得,目前市面上的短剧良莠不齐,一些短剧的内容存在低俗化的倾向,其中的剧情大多脱离实际,夹杂不良的价值导向。“有时还有内容、标题都差不多的短剧,只是演员不一样。”
“只要出现了爆款短剧,就会有很多争相模仿的内容。”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05后刘柳苏也发现,如今短剧题材同质化现象比较常见,叙事过于套路化,且大多数还是甜宠恋爱题材,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容易导致观众审美疲劳。“一些短剧盲目开发IP资源,但在内容改编上缺乏深度,也无法留住潜在观众。”
来自郑州的95后短剧剪辑师陈小涵(化名)觉得,如今短剧创作存在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的现象。部分制作者片面追求流量和点击率,忽视对作品质量的把关,导致低质量的短剧出现。她表示,一些短剧在创制过程中为求快,忽略了专业性,会出现明显的穿帮镜头等拍摄问题。
来自青岛的90后短剧制片人赵辰一(化名)表示,高质量的剧本往往需要编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精心打磨,从构思到初稿,再到反复修改和完善,整个过程可能需要1到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观众口味的快速变化,制作方需要在短时间内推出新内容来吸引和留住观众,这种压力往往导致编剧不得不牺牲创作质量来追求速度,让一些剧本在未经充分打磨的情况下就匆匆推出。
短剧在创新发展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数据显示,55.6%的受访者认为跟风抄袭融梗现象常见,50.9%的受访者觉得一些短剧角色脸谱化,不能适应多题材创新发展,49.7%的受访者表示部分内容同质化、模板化严重。其他还有:部分创作者求快不求质(47.0%)、入行门槛低,创作欠专业(35.2%)、收费太高(25.6%)、技术发展跟不上观众需求(14.2%)等。
除了内容创新上的问题,技术手段的运用也让短剧制作遇到了一些新挑战。最近,来自重庆的青年导演张海军和圈内好友正在探索制作一部全流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记者注)短剧,他表示,AI的制作手段与传统方式存在显著不同。传统拍摄中,导演可以直接指导演员的表演,但在AI生成过程中,这一点是无法实现的。目前,AI无法完全呈现出真人的细腻表演,而是通过大模型驱动文字生成动作,人物表现受到限制。为实现更高质量的表演效果,张海军和团队进行了大量“抽卡”(指对AI生成的片段或图片效果不满意时,返回调整提示词或相关参数,重新生成内容,直到找到更符合创作意图的画面或片段——记者注)。
“AIGC短剧的剧本跟传统剧本的写法很不一样。”AIGC短剧编剧黄峰表示,在描写一个角色的动作和场景时,他们会考虑当前技术所能达到的效果。特别是在呈现武打画面时,编剧可能会更多地采用远近景切换、宏大的场面以及利用现有技术能够实现的特效来营造氛围。
AIGC短剧剪辑冉杰在实践中发现,前期策划的内容与实际呈现的效果存在着一定差距,AI在很多时候并不受控,无法准确地生成创作者所需要的素材。与此同时,在修改和反馈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对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整个过程也较为繁琐。
“尽管AI技术在短剧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仍主要停留在实验层面。”赵辰一表示,AIGC短剧要想实现长期的商业变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56.5%受访者期待短剧创作者丰富叙事手法
在张海军看来,AIGC短剧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可能性,但要真正生产出更高质量的内容,还需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形成更智能、更精细的AI生成技术以及更优秀的大模型,以便提升人物表情和动作的自然度,加深AI在情感表达上的理解。他还表示,未来AI与人类创作者的深度协作将是关键,通过融合AI技术的效率与人类创意的灵活性,为传统影视行业降本增效。“我们可以将AI技术与传统实拍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引领影视行业的新发展,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奇观。”
从短剧受众的角度,刘柳苏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短剧的审核力度,减少低俗、虚假、暴力等不良内容。她期待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举报机制,鼓励观众对不良短剧进行举报。此外,她也希望短视频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喜好,为创作者提供更精准的创作方向和选题建议,提高短剧的市场适应性。
“短剧想要长远发展,剧本是关键。”陈小涵觉得,短剧创作者应当把重心放在剧本的精心打磨上,确保剧情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使故事线条清晰流畅,这样才能吸引并留住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她认为,创作者还需要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塑造出丰满立体、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观众能与角色产生共鸣,增强短剧的感染力。创制团队也应坚守专业素养,把控好内容质量,让短剧市场中有更多精品。
调查显示,72.3%的受访者认为短剧只有破除套路、制作精品,才能获得长久发展。在具体期待上,56.5%的受访者建议短剧创作者丰富叙事手法,增加叙事深度;54.4%的受访者希望短剧紧跟社会热点,创作更有共鸣的内容;51.7%的受访者期待短剧挖掘新题材,以新颖视角吸引观众。其他还有:利用技术增强观众与剧情的互动(43.6%)、利用技术提升观众观剧沉浸感(38.8%)、通过IP开发拓展短剧的商业模式(31.7%)、加强对短剧创作者的专业培训(28.0%)等。
赵辰一分析,当前一些年轻编剧人物塑造能力偏弱,源于其生活经验有限和相关积累不足。他建议年轻编剧可以多写人物小传,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创作者应聚焦自身擅长的领域,如大学生可关注校园生活,以真实生活为素材,丰富短剧人物,推动内容创新。”
受访者中,00后占13.9%,90后占42.3%,80后占35.5%,70后占7.2%,60后占1.1%。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4.8%,二线城市的占38.2%,三四线城市的占22.1%,县城或城镇的占4.1%,农村的占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