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许玲:建议将就业友好指数纳入产业评价标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实习生 梁子祺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建议和举措?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一项有2009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促进大学生就业,60.4%的受访者期待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从职业规划到实际就业的全方位支持。
“我的求职目标主要是医院和药企,也在准备考公考编。”魏心怡是广东一所高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去年秋招到现在,她投递了不少简历,但很少能进入到面试环节。“与专业对口的药企岗位比较少,而且岗少人多,薪资还不高,找工作挺难的。”
赵杭飞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求职季主要在考公考编,目前有的岗位已通过笔试,在等待面试的信息。“有些用人单位会到学校进行宣讲,让我了解到不少岗位信息,另外,学校团委的老师也会不时推送一些招聘信息,关注学生的求职进展。”
合肥某高校硕士毕业生王薇已经找到了一份在杭州的工作,她觉得这与她丰富的实习经历有关。“研一时,我就开始投递简历找实习了,并逐渐确定了自己的求职目标。”王薇觉得,虽然学校安排了职业规划和指导的讲座,但最终还得亲自去实践,才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一开始找实习挺难的,因为缺少面试经验和职场技巧,导致心仪的公司没能去成。希望学校能从学生的实习开始抓起,为学生找实习提供帮助,比如推送实习岗位,开展面试指导课程,让学生逐渐积累职场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调查显示,54.6%的受访者建议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提升就业竞争力,48.4%的受访者希望多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专场校园招聘会,43.2%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加强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就业指导服务。
其他还有: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41.5%);为外地毕业生求职提供短期住宿便利(35.9%);政府高校企业联动,挖掘更多就业岗位(35.3%);健全毕业生基层就业支持体系(25.3%);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实训机会(20.0%)。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她将聚焦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今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1200多万,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其背后涉及了千千万万个家庭。”许玲建议构建更加包容的产业政策体系,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核产业的发展前景,同时把就业友好指数纳入评价标准。“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一方面要通过产业的升级换代,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包容更精准的培训体系,让求职者有能力到新兴领域就业。”
许玲还建议,高校要适应时代变化,在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上要向数字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靠拢,让大学生跟得上时代发展,顺利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男性占45.1%,女性占54.9%。00后占20.1%,90后占50.9%,80后占24.8%,70后占3.7%,60后占0.5%。
(应受访者要求,赵杭飞、魏心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