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研究 >> 正文

在大学里当“八爪鱼”还是“穿山甲”?

发稿时间:2025-09-29 09:2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程思 卞心怡

图片由AI生成

  “八爪鱼”成长路线为受访者带来了哪些进步:

  拓展自身能力、积累就业竞争力 70.49%

  提升综测成绩、争取升学机会 69.88%

  发展个人爱好、丰富精神生活 63.61%

  获取优质人脉资源 52.75%

  提升各方面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47.71%

  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 37.61%

  其他 1.83%

  “穿山甲”成长路线为受访者带来了哪些进步:

  在目标领域深耕,打造核心优势 70.00%

  为未来升学、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59.06%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48.30%

  快速获得目标领域成果 47.74%

  其他 0.19%

  ---------------

  在井冈山大学护理学院的实训教室内,高祺正站在静脉穿刺模型前,她紧握针头,全神贯注地调整着进针的角度和速度。旁边的书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这都是高祺通过无数次尝试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今年大三的高祺目标明确,希望在护理领域深耕。

  大二那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吴小舒一边备战期末考试,一边准备当年的“明法杯”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为了更好地备赛,除去复习专业课的时间,她把其余时间都用来为比赛搜集和整理资料。吴小舒坦言,自己“度过了精神高度紧张的一段日子”,甚至需要定闹钟提醒,才能想起吃晚饭。“不停地找案例、找法条、找司法解释,总结归类,在紧迫感和成就感之间来回翻滚。”她形容自己是“八爪鱼”型的学生。

  开学季刚过,大学新生站在人生新的起点。进入大学后,是成为一个涉猎广泛、多线并进的“八爪鱼”,还是做深耕某个赛道的“穿山甲”?不同的选择对未来会有哪些不同的影响?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真实态度和经历,共回收有效问卷1430份。调查发现,49.37%的受访学生更倾向于“八爪鱼”式成长,39.16%受访学生选择成为“穿山甲”,另有11.47%受访者表示尚未明确方向。

  “八爪鱼”:多渠道、广撒网,超七成受访者为就业储备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学工办主任钟晴发现,刚步入大学时,不少同学都会成为“八爪鱼”,想要去多尝试,“我觉得探索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他们会更了解自己。”钟晴鼓励新生多尝试,从而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

  吴小舒看到身边同学都在多方面发力,她坦言“不自觉地想把每件事都做好”。在吴小舒看来,选择“八爪鱼”式的成长路径,一方面是出于对未来就业的考量,希望通过多方面提升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来自扬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孙琼也是一位“八爪鱼”选手。上课时,孙琼力求学好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教程;课堂外,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会、绘画组与教学设计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每天时间都排得很满。”孙琼说。

  “八爪鱼”式的成长路径以近半数(49.37%)支持率,成为更多受访大学生的选择,其背后动机多元且现实。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学生选择做“八爪鱼”的原因包括:拓展自身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74.65%);提升综合评测成绩(62.75%);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丰富校园生活(59.21%)。此外,结识不同领域的人(52.41%)、提升各方面能力(41.36%)、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社会价值(40.79%)也是不少受访学生的选择原因。“八爪鱼”不仅是一种成长方式,更被一些受访学生视为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安全网”。

  作为公费师范生,孙琼坦言,自己基本不用担心未来就业,但她仍倾向于“八爪鱼”式的多渠道探索,在孙琼看来,“八爪鱼”式策略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她实现了“能力互补与全面成长”。“我不想做一个只懂教学的‘教书匠’,更希望成为能育人、善创新、会组织的综合型教师。”虽然未来就业比较有保障,但分配岗位质量仍有差异,孙琼希望通过“八爪鱼”式的发展,实现多维度积累,在未来就业时掌握更多主动权。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选择“八爪鱼”式发展的受访大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学习专业课(71.53%)、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61.19%)、参加各类学科竞赛(56.09%)位列前三。此外,技能爱好、科研项目、志愿服务、社团工作、学生干部、实习、兼职等均有受访学生涉猎。

  值得注意的是,近八成(79.75%)选择“八爪鱼”式发展的受访者认可这种成长路线,尤其认可其在拓展自身能力、积累就业竞争力(70.49%),提升综测成绩(69.88%),丰富精神生活(63.61%),获取优质人脉资源(52.75%)等方面的作用。在钟晴看来,大学是一个试错成本较低的场所。如果有精力可以兼顾的话,可以作多元尝试。

  不过,多线作战也有“代价”。“这种选择确实会让我在某些领域难以做到极致。”孙琼坦诚地说,“比如有些竞赛,如果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或许有机会冲击更高奖项,但因为同时参与多项事务,最终可能只拿到‘三等奖’或者‘参与奖’。”

  吴小舒也感受到了“八爪鱼”路线的高强度挑战。大二时,吴小舒一边准备期末考试,一边跨校上课,一边还报名参加了一个比赛,“强度非常大”。

  调查数据表明,在选择“八爪鱼”式成长的受访者中,46.15%指出“多线并行导致效率低下”,42.31%表示“任务冲突情况严重”,30.77%表示“任务多感到身心俱疲”,还有26.92%表示难以平衡“广度与深度”,15.38%坦言“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穿山甲”:专注深耕,打造核心优势

  不同于“八爪鱼”,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穿山甲”式发展,展现出较强的目标性和满意度。调查发现,73.04%受访学生选择做“穿山甲”的原因是更愿意将时间精力聚焦在提升核心竞争力,53.93%受访者是因为有明确目标,49.46%受访者因对某领域兴趣强烈,31.61%受访者则期待在单一领域快速出成果。受访学生认为“穿山甲”式成长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作用显著。

  今年,高祺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她运用各种统计工具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她坦言,数据分析对于未来在护理科研领域继续研究是极其宝贵的。大学期间,高祺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各类竞赛中,特别是创新创业类大赛以及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技能类竞赛。“竞赛不仅是知识的实践应用,更是对专业能力的全面锤炼。”高祺说。

  目前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涛是“穿山甲”的典型代表。从大学开始,他就一直坚定地要走学术研究这条路。本科毕业后,他先后前往纽约大学、兰卡斯特大学继续深造。在王涛看来,做学术的人不可能建一座空中楼阁,一定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小小的突破。平日里,王涛享受阅读大量文献的状态。“读着读着,我愈发明白牛顿那句话的正确性,‘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截至目前,他已发表两篇CCF-A类会议论文。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选择“穿山甲”式成长的同学主要聚焦于专业课学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技能兴趣爱好培养、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中的一两个方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严小佳也形容自己更像“穿山甲”,从踏入大学校门起,她便执着于园林专业的课程学习,期待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转化为真实的景观。在严小佳看来,分散精力会让自己难以在核心领域沉淀,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严小佳的担心与一些受访学生不谋而合。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大学生认为“穿山甲”式发展的集中优势体现在,在目标领域深耕,打造核心优势(70.00%);为未来升学就业打下坚实基础(59.06%);明确未来发展方向(48.30%),快速获得目标领域成果(47.74%)。

  不过,在受访大学生看来,坚持做“穿山甲”也存在涉猎领域单一、视野受限,缺乏备选方案,社交圈窄等问题。

  刚进入本科时,王涛时有焦虑。“有些同学不停地参加社团活动,学习成绩还好,在科研竞赛中也能拿奖,让我感觉和他们之间有落差。”

  严小佳也有类似的困扰,高度聚焦的策略让她面临着一些限制,为了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与技能提升上,不免牺牲了一些跨领域探索的机会。“有时候看到身边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甚至组队开展创业项目,接触到更多元的领域和可能性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顾虑,担心自己活在‘信息茧房’里。”

  成长没有完美策略,“动态匹配”才能寻得“最佳适配”

  钟晴认为“八爪鱼”和“穿山甲”确实很形象地比喻了一些大学生的状态。钟晴也是所在学院的辅导员,平日里与学生接触很多。她身边既有“八爪鱼”,也有“穿山甲”。“我们班上的陶怡同学就是‘八爪鱼’的典型代表,学生干部工作、专业绩点、专业科研竞赛一个都不落,已经获得了保研资格。‘穿山甲’型的同学也有,比如李子木同学从入学起就认定了考研这件事,现在绩点排名第一。虽然生活单调,但目标很明确。”钟晴以自己班上的学生举例。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近八成“八爪鱼”受访者(79.75%)认可“八爪鱼”的成长策略,78.39%的“穿山甲”也认为自己的选择正确。

  “八爪鱼”和“穿山甲”并非孰优孰劣的对抗模式,而是不同阶段、不同个性学生的针对性选择。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25.06%的“八爪鱼”计划转向“穿山甲”,仅有12.90%受访者计划从“穿山甲”转向“八爪鱼”,另有37.50%受访学生坚持当前选择的策略。这一数据或许表明,多赛道尝试后,部分学生更愿回归专注;而一旦选择深耕某个路径,受访者则较少再选择重新开始多向发展。

  谈及未来,严小佳认为,她也许不会将“穿山甲”式发展视为一成不变的准则。“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某天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出现重大转型,或者我个人的兴趣发生了转移,我可能会适度调整自己的策略,增加对新领域的学习和接触。”

  钟晴也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选择。“大一、大二的学生倾向于探索自己适合什么,尝试多个方向,也就是成为‘八爪鱼’,但是到了大三和大四时,他们就会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定位,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他们就可能会成为‘穿山甲’”。

  关于什么是“有价值的多元尝试”和“无意义的盲目内卷”,钟晴认为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清楚自己通过实践可以获得什么。“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应该带着思考去实践,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涛、吴小舒、陶怡、李子木、严小佳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程思 卞心怡 实习生 孙子骐 李梦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9日 03版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