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邵钰倩
“我较为内向”“我喜欢国漫”……给自己贴“标签”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但过度“标签”自己会设置过多的社交界限,还可能加重社交时的心理负担。进入新环境时,需要给自己贴“标签”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进入新环境时,44.8%的受访者觉得需要给自己贴“标签”,31.5%的受访者觉得不需要,还有23.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54.0%的受访者认为进入新环境后给自己贴“标签”可能给别人留下片面的印象,影响社交拓展。
进入新环境时,需要给自己贴“标签”吗
在北京上大学的田叶觉得,刚进入大学时,用贴“标签”的方式开启与新同学的交流,可以让社交更方便一些,如果发现别人有跟自己同样的爱好,还能迅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中山大学本科生赵旭彤认为,在大家互相不太熟悉的情况下,给自己贴一些“标签”能突出自己的特点,让陌生人立刻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放大自己的特点,更容易被别人记住,同时也能开拓自己的交友圈,交到更多朋友。”不过,赵旭彤也提醒,不要被“标签”框住。“身边不少同学喜欢用人格测试结果给自己贴‘标签’,仿佛只有人格类型相同的人才有共同话题。我觉得这种行为过于标签化自己了,容易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许可以贴一些‘标签’。比如面试时,需要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如果只是平淡地表达,可能不足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觉得这时给自己贴个‘标签’也无妨。”田叶说。
90后彭翔说,在职场中他给自己贴上了不喜欢社交的“标签”,虽然避免了一些麻烦,但也错失了与同事深入交流的机会,“这也导致跟同事不太熟悉,工作沟通不顺畅,有些消息我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对于进入新环境后给自己贴“标签”的现象,54.0%的受访者认为可能给别人留下片面的印象,影响社交拓展;48.7%的受访者认为会因“标签”限制,被排除在某些社交圈外;45.7%的受访者觉得会提前框定交友范围,减少人际交往可能性;44.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在意维持社交“标签”,会增加心理压力。
田叶在中学时因被老师指派做纪律委员,而给自己树立了严肃的形象,但她实际性格较为活泼,也因“标签”与自己性格不符而感到苦恼,即使后来田叶变得平和了很多,有些人还是觉得她比较严肃,不敢跟她说话。“更多的时候是我主动找别人聊天,感觉我没什么朋友。”进入大学后,田叶希望撕掉严肃的“标签”。在社交中她更注重展现自己的爱好和真实的性格,通过国漫和电影的爱好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此外,38.5%的受访者认为在进入新环境后给自己贴“标签”会无意中失去和不同性格伙伴深入交流的机会;34.2%的受访者指出如果自我标签与真实性格不符,效果会适得其反;14.0%的受访者认为会阻碍社会化锻炼,影响日后的社会适应。
81.0%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要勇敢展现真实自我
“我觉得大学生为了更好地交友,可以给自己贴一些‘标签’,但坦诚相处更为重要。”赵旭彤说,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并尝试与不同的人交往,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彭翔也建议,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某些特点,因为性格、爱好是会变化的,过于框定自己就会错失一些机会,减少人生的可能性。
大学期间是培养社交能力的重要时期。调查中,81.0%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要勇敢展现真实自我。
田叶说,学生时代的社交,展示真实的自我是必要的。“不用刻意掩盖自己的特征,认识更多与你同频的朋友或同学,我觉得会更好。”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给自己贴上一些‘标签’,可能有助于别人认识你的特点,但如果不刻意维持这种形象,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赵旭彤建议,不要被“标签”束缚,大胆展现真实的自我。
受访者中,已毕业大学生占56.6%,在校大学生占41.5%,其他的占1.9%。男性占43.9%,女性占56.1%。
(应受访者要求,田叶、彭翔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