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研究 >> 正文

超九成受访青年看好新疆未来发展

发稿时间:2025-10-18 09:5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吴欣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欣宇

  实习生 邵钰倩

  随着新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产业发展升级,这片热土正成为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舞台。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668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九成(94.6%)受访青年看好新疆未来发展。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过半(53.9%)受访青年考虑到新疆工作。

  “大家对新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越来越有使命感”

  今年32岁的谭巴郎(化名)老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一名“疆三代”,对新疆有很深的感情。在外工作时,谭巴郎发现很多年轻人都想到新疆游玩,这给了他启发,在进行了市场调研后,他从北京的互联网公司离职,回到家乡从事文旅领域的创业。

  在谭巴郎看来,新疆自然景观丰富,是人们远离城市喧嚣、寻找内心宁静的好地方。“新疆有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视频把我的亲身体验分享给更多人,大家对新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越来越有使命感。”

  同样返乡工作的95后新疆姑娘陈璐瑶如今在家乡做直播带货工作,她发现,近几年很多新疆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批量销售,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今年新疆棉花、安集海辣皮子等产品卖得特别好。也有网络主播来新疆做文旅宣传,很多人通过社交平台了解了新疆,前来旅游,带动了新疆的旅游发展。”

  调查显示,94.6%的受访青年看好新疆未来发展。文化旅游和民俗体验(58.3%)、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53.9%)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49.3%)是受访青年看好的三大领域。其他还有:石油、天然气和化工(36.8%)、生态环保和绿色产业(35.3%)、水产养殖等渔业(29.0%)、纺织和服装制造(23.6%)、跨境贸易和国际合作(22.1%)、矿产开发和利用(19.2%)、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17.2%)等。

  “我挺看好家乡的发展。”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的21岁青年努尔则耶表示,这几年新疆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她的家乡建设了新的学校、商场,市区环境也越来越好。未来,她考虑回家乡教书,为新疆的发展出一份力。

  若有合适机会,过半受访青年考虑到新疆工作

  陈璐瑶几年前在成都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因为发现新疆有很大发展机会而返乡创业。从门外汉蜕变为带货小能手,她付出了很多努力。“新疆的农副产品很多,有资源优势,但因为缺少销售渠道,造成消费者想买买不到、农民想卖卖不出的困境。像当地的红枣,如果没有电商助力拓展销路,很容易因滞销而烂掉。我想搭建一个桥梁,帮助本地农民把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陈璐瑶曾在新疆霍城县的一处薰衣草花田进行直播,当地农民十分热情地向她普及薰衣草的种植知识、挑选技巧,她被农民的勤劳朴实深深打动。“我希望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来自河南的00后李晨琦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今年7月来到新疆志愿服务。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李晨琦发现城市街道处处悬挂着彩旗,将城市点缀得特别喜庆。“我觉得年轻人来到新疆、留在新疆,为新疆注入了新鲜血液。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希望尽我所能帮新疆变得越来越好。”李晨琦说,身边一些来到新疆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会利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让更多人了解新疆。

  年轻人能为新疆发展做点什么?调查中,56.4%的受访青年认为可以参与志愿服务或援疆项目,55.5%的受访青年表示会选购新疆特色产品,52.0%的受访青年会向身边人推荐新疆旅游。其他还有:到新疆就业或创业(46.1%)、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真实的新疆(40.0%)等。

  数据显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过半(53.9%)受访青年会考虑到新疆工作。交叉分析得出,05后受访者的这一比例最高,为58.3%,其次是95后(58.0%)、00后(56.4%)。华南地区受访者的这一比例最高,为57.9%,其次是华北地区(56.7%)、西北地区(54.5%)。

  谭巴郎觉得,新疆近年来有很多利好政策,基础建设越来越好,修路、造桥,各个景区的硬件设施也越来越好了;另一方面,他感觉新疆的文旅行业从业者的素质也在提升,更注重游客的服务体验。他认为未来的新疆会更加开放,给予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更多可能性。

  受访青年中,男性占47.7%,女性占52.3%。05后占2.2%,00后占22.7%,95后占22.8%,90后占25.7%,85后占12.3%,80后占14.3%。来自华北地区的占16.6%,华东地区的占29.0%,华南地区的占28.4%,西北地区的占6.7%,东北地区的占5.0%,西南地区的占7.7%,华中地区的占6.6%。

责任编辑:杨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