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从零食特产,到冰箱贴、手办摆件、邮戳盖章等特色文创,伴手礼也在不断升级更新,成为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打造更多让人心动的城市伴手礼,58.7%的受访者希望价格更加亲民,让普通人买得起,58.0%的受访者期待挖掘本地文化,丰富产品的内涵和价值。
杭州的95后宋晨对旅游地的美食情有独钟,每次出发前,他都会在社交平台搜索“本地人常去的小店”,而不是一味地去“网红店”打卡。“每个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独到的味道,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体现,本地人常去的店,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当地人的饮食喜好,所以我更愿意到这些店吃饭。”如果品尝到好吃的食物,宋晨还会选择买一些带回去,所以他比较关注食品的加工工艺,以及是否方便保存,“买当地特产时,我更偏向当地知名的店,品质会更有保证。”
安徽的95后李薇喜欢旅途中偶然遇到的小物件,比如冰箱贴、小摆件等,“既方便携带,也适合当作礼物送人。”李薇感觉,现在许多城市的伴手礼相似度比较高,像糕点、奶片等食品味道都差不多,有点缺少本地的味道。“之前去大同玩的时候,在景区看到标着‘特产’的沙棘糕,就买了几袋,但后来去别的地方玩,发现也有类似的产品,就觉得没有那么独特了。”
现在的城市伴手礼还存在哪些不足?调查显示,59.2%的受访者表示定价较高,性价比较低,49.9%的受访者认为是同质化严重,缺乏本地特色,43.5%的受访者担忧食品品质与卫生状况参差不齐。
其他还有:设计新意不足,不太符合现代审美(38.1%),食品保质期短,不适合保存(37.1%),使用场景有限,实用性不强(36.5%),包装一般,不便携带或影响送礼观感(14.4%)。
“我感觉现在的文创类产品的价格有些偏高,比如冰箱贴,有的一个就要四五十元,买的时候有点‘肉痛’,还有景区里的文创雪糕,一支卖二三十元,就为了拿着拍照打卡,有些不值。”在北京工作的90后赵莎莎(化名)认为,伴手礼不仅是商品,也是向游客宣传介绍本地文化的名片,如果变成了“价格刺客”,反而会引起大家对当地的反感。“希望更多的伴手礼能更平价,让大家买得起,愿意买。”
李薇在旅游时对当地的文化很感兴趣,她表示,如果能在礼品中融入更多本地的文化特色,比如在设计上体现当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她会更乐意购买,也很乐意分享给更多人。
调查显示,打造更多让人心动的城市伴手礼,58.7%的受访者希望价格更加亲民,让普通人买得起,58.0%的受访者期待挖掘本地文化,丰富产品的内涵和价值,51.7%的受访者建议加强研发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更好融合。
其他还有:优化食品制作加工,保持口感纯正、原汁原味(51.6%),改良美食类产品的包装、保鲜技术等,提升便携性(44.8%),从生活出发,让伴手礼既有纪念价值又能日常使用(44.1%),打造集“逛、玩、吃、买”一体的消费场景和空间(31.5%),增强互动体验,提供定制或DIY等个性化服务(17.8%)。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男性占42.3%,女性占57.7%。00后占13.6%,95后占21.5%,90后占34.4%,85后占15.9%,80后占11.7%,其他占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