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研究 >> 正文

72.6%受访者期待外卖平台提高商家准入门槛

发稿时间:2025-11-17 09:47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戴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戴瑶

  近年来,外卖在为年轻人提供便利的同时,其食品安全问题也困扰着消费者。近日,为进一步加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者期待外卖平台提高入驻商家准入门槛,定期对商家进行监测、抽查;65.3%的受访者期待明确商家“明厨亮灶”、食材公示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

  72.4%受访者点外卖会查看商家店铺地址、照片等信息

  由于工作较忙,来自河南的90后郭秋两三天会点一次外卖。随着点外卖数量的增多,她逐渐学会了筛选外卖。“我一般不点肉类菜品,担心会有不新鲜的‘僵尸肉’。”郭秋也会尽量避免点带汤的食物,“一些商家用的包装盒比较劣质”,如果要点,她一般会选用玻璃材质的商家。

  “我现在点外卖不敢选特别烫的食物,担心放在材质不好的包装盒中会产生有害物质。”来自安徽的90后张伟发现,原来一两元的外卖包装费,如今已普遍涨到四五元,但不少商家的外卖盒材质看上去还比较劣质。此外他坦言,“拿到的外卖很难像商家图片里展示得那么鲜亮”。

  点外卖时你遇到过哪些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数据显示,64.2%的受访者遇到过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的问题,45.5%的受访者遇到过食物存在异物、变质等卫生问题,40.4%的受访者遇到过包装破损、泄漏的问题。其他还有:口味过重(38.3%),包装材质疑似不达标(33.1%),未提示盐、酱油等是否含碘(29.7%),未标注主要成分或过敏原(29.4%)等。

  来自河南的00后房志昂表示,自己点外卖时会查看商家的后厨及门店照片,“尽量选有堂食服务的”。

  调查显示,72.4%的受访者点外卖时会查看商家实体店铺地址、照片等信息,15.7%的受访者不会查看,还有11.9%的受访者不知道怎么查。

  来自河北的00后刘依蕾有时会在外卖平台上查看商家的店铺信息,但有的不方便查看,她希望商家把店铺及后厨照片放在页面的显著位置,“这样消费者能看得清楚一点”。

  65.3%受访者期待明确外卖商家“明厨亮灶”的具体要求

  “如果我是外卖商家,我会把店内环境拍照上传。”房志昂是一名酒店厨师,他所在的酒店餐厅会将后厨监控展示给顾客,他希望外卖商家不仅把后厨情况展示给消费者,也能公示菜品原料、包含的过敏原、口味等信息。

  点外卖时,张伟会查看商家的地址、照片、营业资质等信息。“现在有不少小档口,之前听说外卖平台要审核商家的实体店铺等信息,但感觉执行不是很到位。”张伟希望外卖商家公开后厨的食品制作监控,让消费者看到餐品制作过程和店铺的卫生环境,“也可以帮助消费者判断菜品是不是预制菜”。

  你希望外卖商家向消费者公示哪些信息?调查显示,66.9%的受访者希望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证照,66.6%的受访者希望公示实体店面的照片及地址,60.8%的受访者希望公示后厨的照片及视频。其他还有:食材的来源或溯源信息(53.4%)、烹饪用油和调味品信息(49.1%)、菜品成分与过敏原信息(46.4%)、餐盒包装材料类型及环保等级(37.3%)等。

  在刘依蕾看来,一些外卖平台入驻的商家鱼龙混杂,“还是应该规范平台的运营”。她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外卖商家的日常检查。

  郭秋之前因外卖与图片不符找商家处理,“商家说可以退款或更换,但让我别给差评”。她希望外卖平台提高对入驻商家的审核要求并加强监管。

  调查显示,加强外卖食品安全,72.6%的受访者期待外卖平台提高入驻商家准入门槛,定期对商家进行监测、抽查;65.3%的受访者期待明确商家“明厨亮灶”、食材公示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61.3%的受访者期待建立更透明、公正的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其他还有: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57.7%);强制商家标识油、盐、调味剂成分,明示是否含碘(52.1%);明确餐盒安全标准,剔除有害包装材料(48.1%);优化售后流程,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35.2%)。

  受访者中,05后占1.6%,00后占24.7%,95后占22.1%,90后占24.3%,85后占13.0%,80后占14.3%。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9.3%,二线城市的占36.4%,三四线城市的占18.4%,城镇或县城的占5.1%,农村的占0.8%。

  (文中张伟、郭秋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