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春的答卷 >> 正文

实干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发稿时间:2025-04-26 10:0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梁文艳

李新阳在阅览室读书。受访者供图

  大干涧村时常在李新阳的梦境里浮现。有时,是3月漫山洁白的茶花如落雪般点缀翠色;有时,是村民相携采茶,将希望一同采撷;有时,是村民大会上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尽管驻村任期结束已9个多月,但大干涧村的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在李新阳的记忆里。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作为合肥海关所属的合肥新桥机场海关旅检三科一级主办,李新阳长期扎根基层。2014年,他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参与援疆工作,在海拔数千米的雪域边疆践行使命担当;2017年,他前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鲖城镇杨营村助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2021年6月,他奔赴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干涧村,开启3年的驻村帮扶工作。

  李新阳踏入大干涧村才发现,这个“藏”在群山深处的村子,竟是霍山县144个村和社区里唯一的“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李新阳直言:“这是全县基础最差的村子,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比这更棘手的是,村集体还背负90多万元的外债。既没拿得出手的产业,也没资金家底,2020年村集体收入只有14万元。”

  大干涧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全村2500多名户籍人口里,仅有1600多人常住,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种植农作物。

  听说村里来了驻村干部,村民们很好奇,大伙儿三三两两往村委会聚拢。打过照面后发现是个年轻人,心中不禁满是疑虑。有的村民小声嘀咕:“也不知道这个干部靠不靠谱,能不能给咱们村找点出路”;有的村民拉着邻居小声议论:“听说是海关来的干部,你说能懂农村吗?”

  面对质疑,李新阳信念坚定,深知这是基层工作的必然挑战,唯有以务实行动取信于民,才能践行乡村振兴使命。

  初到大干涧村的李新阳,面对村集体沉重债务和产业发展难题时,行事谨小慎微。开会时反复斟酌,不轻易表态,这让满心期待的村干部和村民有些失望。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再友每天带着李新阳满村转悠,每到一处就问:“李书记,咱们搞什么项目合适?”面对陈再友的追问,李新阳很多时候都沉默不语,有时被问急了也只含糊地挤出一句“再看看”。

  “凌晨两点的大干涧村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陈再友的话在我耳边不停回响。”李新阳回忆。村集体的外债,村民对他的质疑让李新阳辗转难眠。但他深知,越是艰难,越要稳住阵脚。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干涧村一角。李新阳/摄

  探寻振兴之路

  怀着“驻村更助村”的信念,李新阳明白,深入调研是要找准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此后,他每天揣着小本子穿梭于村落之间,即便有农户住在大山深处,他也坚持徒步翻山前往,有时一上午只能走访一户。在与村民拉家常的过程中,他详细记录下每一户的意见诉求。遇到有困难的群众,他都会和农户一同探讨解决方案,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李新阳还常常自掏腰包,隔三差五给困难群众送去鸡蛋、水果。逢年过节,他联系合肥海关等帮扶单位,协调物资,筹措资金,为村民购买生活必需品。有一次,一位90多岁的独居脱贫户给李新阳打电话,称遭遇了山体滑坡,李新阳迅速赶到现场,带领村民帮忙清理院子里的山石,想办法救助老人的生活。

  村民俞伟说:“李书记为人随和,村民有问题找他,他都会想办法帮助解决。村里有些老年人不懂医保缴纳流程,他就耐心地去帮助解决问题,大家都很信任他。”“村民对我的信任,是在日积月累的行动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唯有实实在在地为他们付出,才能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温暖与诚意。”李新阳说。

  经过走访农户和深入研读乡村振兴政策,李新阳的工作思路和方向渐渐明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而发展产业就得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才能筑牢村子长远发展根基。

  作为合肥海关的选派干部,李新阳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团队前往黄山、六安、亳州等地,深入企业考察中药材种植、茶叶出口、毛竹加工,学习种植技术、运营模式与市场拓展等经验。

  考察结束后,李新阳觉得,依托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以及合肥海关的专业指导,大干涧村的机会来了。

  “满山茶树就是金山银山”

  李新阳怀揣决心与信心组织召开村务工作会议,商讨种植哪些高附加值作物。会上,质疑与期待的情绪交织碰撞。他刚介绍完几个备选项目,现场几位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就质疑:“高附加值作物种植技术要求高,前期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市场风险也不小,咱们村有几个人能做?”大干涧村作为空心村,留守的多是妇孺老人,不少村民既盼望新项目能让村庄重焕生机,又对项目的可行性与潜在风险存在顾虑。

  面对村民的担忧,李新阳深知坐等不是办法。一日清晨,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前行,在经过一片茶园时看到茶树在晨雾中伸展着深浅不一的绿叶,李新阳驻足凝视,村子里的茶叶多是小作坊生产及零散销售模式,始终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价值,陷入“守着资源却难致富”的发展瓶颈。李新阳瞬间捕捉到了破局之道:标准化种植保证品质、规模化生产提升效率、国际化销售打开市场,这三把钥匙,或许是开启大干涧村乡村振兴的关键。

  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众人正为发展产业方向犹豫不决时,李新阳翻开记录着大量调研和村民建议的笔记本,坚定地说:“咱们的父辈在20世纪80年代土地联产承包时种下第一株茶苗,40多年来茶香从未间断。现在虽然种植有些规模,但小作坊生产和单一的内销老路,让我们在市场中毫无竞争力,茶农收入也没保障。我们缺的不是茶叶,而是整合资源的决心、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和出口茶原料的销售渠道。只要整合资源,建起标准化茶企,统一收购茶农的鲜叶,从种植到加工全流程规范管理,打通销售渠道,这满山茶树就是金山银山。”

  陈再友补充道:“大伙儿不要前怕狼后怕虎,咱们看准了就要去干,趁着合肥海关帮扶的机会,抓住这次致富的发展机遇。咱们村已是县里唯一的‘重点推进村’了,这说明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现在不敢拼,以后咱们村拿什么翻身?”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镇大干涧村正在建设中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李新阳/摄

  深山里的振兴答卷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方案打磨与项目申报,李新阳带领村民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攻克了土地审批、资金筹措、设备采购、工艺提升等难关。最终,一座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在大干涧村拔地而起。轻钢结构的厂房内,储藏室、冷库、快速检测室等功能区建设井然有序。李新阳每天都到厂房走一走,查看建设进度。

  他回忆,那段时间太累了,深夜回到住处,闭上眼睛,脑海中就浮现出漫山遍野盛开的白色茶花和村民背着竹篓穿梭其中的丰收景象。然而,市场价格暴跌、海外订单减少的担忧,又时常如潮水般袭来,让他从梦中惊醒。压力,不仅源于对项目失败的担忧,更来自不愿辜负各方信任的责任感。李新阳深知,这座厂房不仅仅是座建筑,更是全村人的希望,容不得半点闪失。

  为确保茶厂运营万无一失,在合肥海关支持下,李新阳带领两名村干部赴黄山对8家出口茶企进行全流程学习调研。随后,他们又前往霍山县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扶持与项目支持,并邀请安徽省内海关系统、政府职能部门及龙头企业代表到大干涧村实地调研指导。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智囊团”围绕茶叶农残控制、种植标准规范、茶叶出口行情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指导和培训。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这座凝聚着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现代化茶厂,最终成为大干涧村亮眼的产业地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李书记有担当,能力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为村民办实事。”陈再友提起李新阳赞不绝口。

  2023年,茶厂进入试运营,李新阳积极引入外来企业携手合作,年末核算时,村集体新增的两万元收入虽显微薄,却也标志着产业发展迈出第一步。但同时也暴露出生产设备与生产线衔接不畅、功能区规划存在缺陷、变压器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李新阳与村干部迅速制定整改方案。

  经过系统性改造升级,2024年,茶厂运营实现质的飞跃,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茶厂贡献的村集体收入从试运营时的两万元提升至5.2万元,实现了翻倍增长。此外,茶厂还带动100多户茶农增收共计20多万元,平均每户增收约2000元。

  村民苏华社难掩喜悦之情:“我家种了两亩多茶树,以前卖鲜叶总担心销路不畅和价格波动,自从家门口建茶厂,鲜叶的销路和收购价更稳定了,现在还吸引外面的茶商来我们村收购茶叶,我们议价的底气也足了。茶叶是按品质分级定价,行情好的时候,每亩收入有三四千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从初到村里时,村民质疑的目光,到后来饱含信任的笑容;从产业起步的艰难探索,到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李新阳用3年时间,在大干涧村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实干担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文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6日 04版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