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春的答卷 >> 正文

村医夫妻志在终老边疆

发稿时间:2025-08-05 09:3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培莲

①村医战春玲和丈夫朴春杰合影。②③④战春玲为村民诊疗。受访者供图

  盛夏是东北的农闲时节,却是乡村医生战春玲最忙碌的时间。

  每年这个时候,她都要组织村里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村民,来村卫生室参加免费体检。

  今年,是85后战春玲当村医的第5个年头。

  吉林省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阿拉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是她的“公家身份”。她的丈夫朴春杰同样是一名乡村医生,在邻近的松林村服务了10多年。

  朴春杰说自己是“子承母业”。母亲从村医岗位上退休后,他就接了班。而原本在珲春市一家药房拿着不错薪水的战春玲,也非要回到村里工作不可。

  “我就在这,哪也不去”

  东阿拉村距中俄边境线5公里,是吉林省的边境村。群山环绕的村子里住着满族、朝鲜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村民。

  “在村子里很踏实,我就在这,哪也不去。”为了让亲朋好友不再劝她往外报考工作岗位,战春玲曾这样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身边人觉得,有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战春玲,有机会去更好的医疗单位上班。

  在东阿拉村,战春玲是第一个考出去,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药学专业大专毕业后,战春玲在珲春市一家药房工作。因为对药品感兴趣,她很快背熟了药店里的1000多种药品的用药说明,成为药店里业绩最好的销售员。

  她喜欢与顾客交流,经常有提醒不完的注意事项。尽管如此,战春玲还是觉得自己“有劲使不上”。

  结婚成家后,战春玲经常帮当村医的婆婆整理资料,或是协助开展健康讲座。

  没有休息日、每天24小时待命、工资不高、操心不少……大家都知道乡村医生是个辛苦活。对此,朴春杰深有体会。可在战春玲看来,她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对于妻子要当村医的决定,朴春杰没有阻拦。“也根本阻拦不了。”朴春杰说。

  为了能成为乡村医生,战春玲和丈夫一起参加了当地的定向委培计划,先读了3年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中等学历。学完后,直接拿到吉林省乡村医师证,就有了从业资格。

  2020年,战春玲正式成为东阿拉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第二年,夫妻俩赶上了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到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进行学历提升。通过半脱产的形式,拿到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学历。战春玲还考取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

  村里老人说,“小战大夫很厉害”。战医生能记住每个村民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家族遗传史和家庭情况。刚当村医时,战春玲会把这些信息记在笔记本上。现在这些信息早已存在于她的头脑里。

  “帮村里乡亲解决一些小病症,觉得特别被需要、特别有价值。”战春玲这样评价乡村医生的工作。

  虽然村医看的患者不多,大多是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等小毛病,但是村医却有着大医院里的医生比不了的优势:熟悉村民的身体状况,有患者的信任,看起病来更加得心应手。

  “一个都不能落下”

  每年6月到8月,是集中给村里符合条件的村民提供免费体检的时间段。乡卫生院会来几个医务人员和战医生一起,为村民体检。

  东阿拉村常住人口近500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三分之一左右。对于卧床、行动不便的,或是忙着干活不能到卫生室的村民,战春玲就和同事们拿着仪器,为村民进行入户体检。

  今年,参加体检的老人能免费领一袋重1公斤的洗衣粉,是乡里给村民们提供的福利。

  有些老人怕麻烦,不愿意来体检,战医生就反复打电话劝说,“您得卖多少废品,才能够买一袋洗衣粉?”“这一大袋洗衣粉,能用上一年了。”

  “该来体检的村民,一个都不能落下。”战春玲说,她曾经碰到一个多年不体检的老人,一体检就发现得了癌症,还是晚期。没过两个月,老人便离世了。

  至今,老人的女儿看见战春玲就感慨,如果能早些体检,是不是就可以让老人的生命延长一些。

  这件事,一直装在战医生的心里,“不想再有这样的遗憾”。

  体检报告单送到卫生室后,战医生会跟去年的体检数据进行对比,打电话让村民们来卫生室,现场详细讲解。

  去年体检,有一对70多岁的老两口,血糖和血脂指标都高。战医生指导老人用药和饮食调理后,今年的体检单显示,老两口的血糖和血脂都恢复了正常。今年体检,有的老人检查出了肾结石、股骨头坏死等病症,儿女准备带老人去市里医院做手术。

  除了体检,按照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对乡村医生的工作要求,战春玲要为本村居民以及外来常住6个月以上的居民,提供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入户随访、健康教育宣传、医保政策宣传等12项公共卫生服务。

  上门问诊,是战春玲的工作习惯。不论村里的男女老少,她都会定期去探访。行动不便或卧床的老年人,是她重点关注的对象。赶上雨雪天气,因为担心老人腿脚不方便来不了卫生室,战春玲更得上门问诊。

  每次入户送药,战医生会给老人多重复几遍用药说明。她还有个习惯:查看老人的日常药品中是否有过期的。发现了,就再给老人重复几遍过期药品的危害,随后拿走扔掉。“要不然,他们还是会继续服用。”战春玲说。

  东阿拉村有7个组,村民居住分散。电动车、三轮车、自行车都是她的代步工具。5年里,她骑坏了两辆自行车和一辆电动车。

  上门问诊、送药不会给战医生增加收入。在吉林省延边地区,每名村医的基本工资为3000元,此外每月还有最高不超过500元的绩效奖励。除此之外,战春玲就没有其他收入和补助了。

  战春玲介绍,村民们到村卫生室看病没有挂号费和诊疗费,卫生室有80多种常见药品,均为零差价销售,村民凭医保卡买药可以享受至少50%的报销。

  近年来,国家多个相关部委不断推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编制保障工作,引导和鼓励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充实优化乡村医生队伍,为他们逐步提供事业编制。

  据了解,目前吉林省有751个乡镇卫生院、8705个村卫生室。2021年,吉林省印发了“吉林省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专项招聘计划实施方案”,引导和激励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

  最近,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培养人员也可以报名。

  战春玲准备报考试一试。不过,她听说今年当地只有两个编制名额,竞争很激烈。

  “要在村里干到老,干不动为止”

  “考上编制,我们还是在乡村一线服务。”战春玲说,但能解决“五险一金”等养老保障问题。

  结婚时,战春玲夫妇在珲春市买了房子。今年秋季学期,他们的儿子就要在市里上初中了。

  为了工作方便,战春玲和朴春杰在松林村也有个房子。从农村的家骑车到东阿拉村的卫生室只需要5分钟。

  赶上农忙时节,村民们都是“一早一晚”来卫生室买药。夫妻俩就住在村里。有时早上6点,他们就会被村民的敲门声吵醒。

  在村卫生室的外墙上,挂着一个“去向牌”,上面有村医的姓名、电话。牌子上还有“在岗”“入户”“出诊”“开会”“培训”“请假”等几个选项,由村医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选择。

  在卫生室坐班时,常有老人来找战医生聊天。有位70多岁的大娘是卫生室的常客,每次来都能待上个把小时。

  来医务室的时候,大娘说自己浑身难受,却又说不清楚具体哪里不舒服。战春玲一听,就知道老人又心里憋闷了,想找人聊天。

  家里矛盾、邻里关系,都是老人们常跟战春玲聊的话题。有的老人习惯一句话反复说,战春玲并不嫌烦。她说,老人们很真诚,陪他们聊一天都不觉得累。

  夫妻俩也碰上过晚上出诊的紧急时刻:老人突发心脏病、中风,或是有人发高烧、因低钙血症抽筋等。处置不了的情况,他们就帮忙打120,或是联系不在老人身边的家属。

  去年,东阿拉村来了9个“卫国戍边”大学生志愿者。村里有了更多像战春玲夫妻一样,服务边境的年轻人。

  南方志愿者刚到村里时,因为水土不服出现皮肤过敏和胃肠感冒等症状,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东阿拉村驻村戍边干部张宝就会把志愿者介绍到村卫生室。在张宝看来,战医生夫妻两人是他的榜样,甘愿扎根乡村的品格最值得学习。

  夫妻俩都是村医,忙起来,就顾不上孩子。所以两人商量,谁有空,谁就多陪孩子。

  当年在市里工作的战春玲,觉得孝顺、有一技之长的村医朴春杰符合她的择偶标准。看着不断学习和追求进步的妻子,朴春杰觉得日子“有奔头”。

  尽管村卫生室医疗水平有限,但村医可以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对村民身体状况的了解,为他们提供预检分诊,初步判断可能的病症,提醒他们尽快去医院检查,这一点非常重要。朴春杰觉得,这就是村医存在的价值。

  这两年,战春玲参加过妇产培训、计划免疫培训、乡村医师业务培训、急症防治培训、护理培训、中医针灸等课程。

  最近,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给东阿拉村卫生室捐赠了一台艾灸仪。过一段时间,战医生准备在村卫生室内设置一个“中医阁”。

  “趁年轻多学一些医学知识,更好地给村民看病。”战春玲笑着说,她要在村里干到老,干不动为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05日 04版

责任编辑:朱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