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春的答卷 >> 正文

姚俊强:“弃文追云”,为西北大地找“水”的答案

发稿时间:2025-10-22 09:3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璐璐 温维娜

  在新疆,有这样一位科研工作者:他本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却“弃文从理”投身气象领域;他扎根沙漠戈壁,在极端环境中追逐云与水的踪迹;他带领团队破解西北水资源难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就是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所长、“破格晋升研究员的青年科研带头人”姚俊强。从甘肃缺水的童年记忆,到新疆沙漠中的科研坚守,他用十几年时间,在沙漠气象与水资源研究领域书写了一段跨界奋斗故事。

  与气象科研的不解之缘

  姚俊强的科研初心,始于童年对“水”的深刻记忆。“在我们那个年代,家乡用水很紧张。”作为甘肃人,他成长的年代里,缺水是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印记。这份对水资源的敏感,为他后来的研究埋下了伏笔。他本科就读于河西学院人文教育专业,周末常和同学一起走进大自然。一次采风途中,他们骑行至古城遗址,望着残垣断壁,姚俊强不禁好奇,这里以前的气候是怎样的?河道从哪里来?正是这份对自然的好奇,让他开始自学地理学,重拾数学课本,用半年时间啃下高数知识,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研究生,正式踏入气象领域。这一步,既是对“水”的追问,也是对“如何守护水”的回答。

  研究生阶段的沙漠观测,让他读懂了科研的“苦与甜”。那时的克拉玛依尚未成为石油基地,10月的沙漠寒意刺骨。他和团队成员住在车库里,每两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气象观测,20多天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他们操控着拴着绳子的探测气球,将设备送向高空,捕捉大气层的细微变化。“沙漠很冷,但能静下心来做观测,反而觉得踏实。”这段艰苦的野外经历,让他爱上了沙漠的“神秘与原生态之美”,也让他明白,科研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

  “新疆有复杂的地貌,有对水资源的迫切需求,更有做实事的广阔舞台。”博士毕业后,姚俊强有机会前往加拿大做博士后,但是去国外就要转方向,新疆还有太多关于“水”的问题等着解答,他选择了留下。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布帕米尔高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高山区、无人区,从红其拉甫的边境线到呼图壁的河道边,都藏着他追寻“水”的身影。

  以技术破局,为新疆“解渴”找答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始终将“生态优先”作为发展理念。70年来,新疆的生态保护事业从探索起步到系统推进,取得了诸多标志性成果。塔里木河通过26次生态输水,让干涸近30年的台特玛湖重现生机,胡杨林“绿色长廊”绵延千里,植被物种从17种增至46种。姚俊强的科研工作,正是这场生态攻坚中的重要一环,聚焦“开源节流”,为新疆水资源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如何‘开源节流’增加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的难题。”姚俊强的科研方向,始终紧扣西北大地的“刚需”。他带领团队主攻两大领域,像一位“水利侦探”在沙漠与云端间寻找答案。

  在干旱内陆河流域,他们研发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关键技术”,成了呼图壁河流域的“节水密码”。这套技术通过实时监测河道径流、优化灌溉方案,能精准计算每一寸土地的需水量。

  在空中云水资源开发领域,他又成了“追云人”。他这样形容新疆的云,“它不像东部的云那样‘高大威猛’,也没有青藏高原的云那样连绵,它们像一抹抹棉花,飘在天上,水汽多却难形成降水。”为了摸清这些“棉花云”的脾气,姚俊强带领团队在高山建起3个云水资源监测基地,白天用仪器记录云层厚度、水汽含量,晚上在实验室分析数据。如今,他们开展的增水实验虽处于科研阶段,却已与新疆党委“农业节水、山区蓄水、区域调水、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增水”的四大水资源管理方向同频,为新疆拓宽“空中水源”提供了科学可能。

  野外观测是他科研的“必修课”,即便如今自动化采集技术普及,他仍坚持“要去现场”。

  在帕米尔高原开展科学试验时,他带着团队从海拔1000多米往上爬,在沼泽路段采集水样,到了3000米处他的胸口像压着石头,每呼吸一次就停下来喘口气,到了5000米的观测点,手指冻得握不住采样瓶,“这瓶水,能帮我们摸清高原降水中水汽的来源,值了!”2019年,为了专注研究,他主动前往沙漠中心的观测站,那里没有网络信号,只有风沙和数据为伴,他觉得“沙漠很安静,能让人沉下心来,想清楚科研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实验室里的突破,更在于能在灾害来临时护住老百姓的“饭碗”。

  2023年,温泉县山洪沟突发暴雨,冲走了牧民的牛羊,乌恰县在两小时内降下80多毫米雨水,而在新疆,24小时降雨24毫米就已达暴雨标准,80毫米相当于当地半年的降雨量。面对极端天气,姚俊强团队紧急攻关,研究暴雨水汽的来源、移动路径,建立预报指标,为当地政府提供应急支持。

  “一场大雨能解决牧民几年的用水,但也可能冲毁家园。我们的预报,就是要帮他们‘接住水’,更要‘躲开灾’。”2021年,该团队承担南疆降水预报重大项目时,参与项目的气象台专家依据前期科研成果,预报和田某次降雨量将达100多毫米。这个数字在干旱的南疆几乎是“天方夜谭”,起初遭到不少质疑,但他们坚持“用数据说话”,最终预报准确,为当地农业灌溉、水库蓄水争取了主动。“那一刻我更坚信,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和老百姓的生活绑在一起,才能有真正的价值。”姚俊强说。

  做科研路上的“领路人”

  “他不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最刻苦的学生。”导师陈亚宁对姚俊强的评价,如今成了姚俊强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标尺”。当自己的研究能真正帮到牧民、护好绿洲,姚俊强开始思考,新疆的生态事业需要“接力”,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留下来、干下去?

  于是,他从“科研者”慢慢变成了“领路人”,用“严”与“暖”的方式,培育一支能吃苦、善创新的青年科研队伍。

  他的培养里藏着“放手”的智慧。面对迷茫的研究实习员姚梦莹,姚俊强让她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在实践中点燃科研热情。姚梦莹说:“他让我做了一个月实验,我慢慢发现了科研的乐趣,也学会了自主思考。”针对研究生裴海瀛的困惑,他帮忙梳理思路、推荐方向,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年轻科研人员“信息辨识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他一方面推荐优质文献,教他们“在海量信息里找重点”;另一方面,每次野外考察都带着学生干,并做给他们看。在巴音布鲁克,5月雪大风急,队员们都不愿下车,他第一个拉开门,“不亲自感受,怎么知道这里的风对数据有什么影响?”在戈壁滩,为了埋设土壤湿度探头,他一铲一铲挖出80厘米深的坑,“数据要准,就得挖到足够深,不能偷懒”。采样时,遇到水深淤泥,他直接跳下去,鞋子陷进去就光着脚,“脏活累活不可怕,怕的是对科研不较真”。研究生张子扬说:“看到姚老师这样,我们也不好意思偷懒,会跟着他一起干。”

  “看着学生从新人成长为专业领域人才,我也很有成就感。”在学术上,他是“严师”,而生活中,他是个“大哥哥”,和学生聊家常、分享趣事。2018年加入团队的迪丽努尔,已成长为干旱气候变化研究骨干,她感慨,“姚所论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却没一点架子,我们遇到困难他都帮着解决。”这种亦师亦友的培养模式,让青年科研人员快速成长,为新疆气象科研储备了新鲜血液。

  十年来,姚俊强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除了日常工作,每天必须花两三个小时在科研上,不然会生疏”。他的办公室里,实验设备随时待命,确保能第一时间出发去野外。谈及未来,他没有宏大的预期,只希望“不被太多杂事干扰,专注研究,能把云水资源研究落地,让研究真正帮到老百姓”。

  从中文系青年到沙漠气象专家,从甘肃娃到新疆水资源守护者,姚俊强的十几年科研路,恰好与新疆近二十载的生态攻坚历程同频共振。他的事迹,是一代气象科研人的缩影,在沙漠与云端之间,用科学的力量,为西北的生态保护、民生安全与经济发展,筑起一道坚实的“气象防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温维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1日 01版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