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仪式那天,整个人一下就松了,像卸下了千斤担子。”站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正路镇大山深处的水渠旁,25岁的王嘉辉望着清澈流淌的水,眼里闪着光。
这位从兰州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的平凉小伙,至今记得两年前初到项目时,雪地里握着测量仪那冻得发麻的指尖。
中铁二十一局引大入秦延伸增效景泰生态供水工程,起于皋兰县黑石镇,输水到白银市景泰县英武水库,新建输水干渠总长20.33公里“水脉”,串联起29座隧洞,是造福沿线群众的重要水利工程。
在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团队里,汇聚了一批像王嘉辉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用脚步丈量隧洞长度,用精准把控工程质量,在群山深处书写着青年技术人才的青春答卷。
“早上7点起床,开完早会带仪器上山,中午在工地啃干粮,下午钻隧洞核对走向,晚上11点还在统计工程量。”这是王嘉辉2022年9月刚到项目时的日常。
彼时23岁的他,刚走出大学校门就扎进了没有信号的深山,住彩钢房,喝山泉水,“第一次进隧洞,爆破后的粉尘呛得人直咳嗽,风机嗡嗡响,说话得靠喊。”
最让他难忘的是入职不久的一场雪。“那天雪下得又大又密,我们趴在雪地里调仪器,衣服后背全湿了,冻得手都握不住笔。”
那一次,师徒俩在雪地里忙活了3个多小时。“李队长说,干工程建设就是凭良心,每一个数据都要经得起检验。”这句话,王嘉辉记到了现在。
工程最难的,是29座隧洞的双向掘进。其中最长的2.26公里隧洞,王嘉辉和团队要确保两端精准对接,“就像两个人在黑夜里摸黑走,最后要正好握上手。”
去年隧洞贯通前,王嘉辉连着3天没睡好。“担心测量出偏差,万一接不上,前期的活儿全白费了。”他和队长李世岳带着仪器,每天在隧洞里往返两趟,对每一个控制点反复核查。
测量数据显示“完全吻合”时,王嘉辉激动地给家里打了个电话——信号是爬到山顶找的。“我妈问我在哪,我说在山里面干了件大事,她没听懂,但听我语气高兴,她也笑了。”
这样的“精准考验”,在工程中随处可见。
“测隧洞断面时,少测一个点,就体现不出实际工程量,欠挖了要二次补爆,超挖了要多费混凝土,这些都是经验。”28岁的李世岳,这个从长春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毕业、有7年工龄的青海小伙,说起带徒弟的心得头头是道。
作为测量队长兼工程部副部长,李世岳严格执行“换手测量”制度:“我测完换个人再测,两个人数据对得上才算合格。”
这个项目上,像他俩这样的“师徒档”还有很多。项目工程部部长张磊,1989年出生,12年里带过20多个年轻人。
“晚上把大家叫到会议室,把图纸投在屏幕上,教他们识图;白天把仪器搬到现场,手把手教操作。”张磊说,年轻人学得快,肯吃苦,“这个项目来的几个兰州交大毕业生,成长很快,现在到别的项目都是骨干了。”
山里的日子枯燥吗?“刚开始觉得无聊,手机刷不了视频,打电话得爬山顶。”王嘉辉说,“项目买了信号放大器架在山顶,半径四五百米内有信号,我们没事就去山顶给家里打个电话,顺便看看远处的山”。
李世岳则盼着工程结束后办终身大事,“女朋友来过项目一次,说没想到山里这么偏,但看到我干的活能帮老百姓浇地,她挺支持我的。”
2024年7月,工程完工开始试运行;前不久,项目验收正式通过。如今,清澈的水流过隧洞、淌过渡槽,滋润着景泰县10多万亩农田。
“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王嘉辉说,他时常想起刚到项目时,村民说“以前浇地靠天等雨,现在管道通到地头,再也不用愁了”。
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从雪地里的测量仪到隧洞里的全站仪,这群年轻人用坚守诠释担当,用精准守护水脉。“前辈们用铁锹修水利,我们的青年技术人才用技术续传承,只要水能流到老百姓地里,我们的青春就没白费。”中铁二十一局引大入秦延伸增效景泰生态供水工程党支部副书记穆鑫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