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街,同哈尔滨市靖宇街、山西省文水县胡兰东大街一样,都是以烈士名字命名的街道。相应的,这里还有李林中学、李林烈士陵园、李林英雄民兵班、李林烈士纪念馆……
“在平鲁,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关于李林的故事。”初夏的黄昏,在李林街路边乘凉的人对李林事迹耳熟能详。她的故事,在口耳相传、耳濡目染中,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林原名李秀若,出生于福建漳州。1936年,李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她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屡次重创日军,威震晋绥。
1940年4月,日伪对洪涛山根据地进行第九次“扫荡”。4月26日,李林指挥骑兵连掩护干部和群众突围,身上多处负伤,壮烈殉国时年仅24岁。
85载光阴流转,李林的精神火炬从未熄灭。
在李林烈士纪念馆,馆长安东华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李林的光辉一生。
李林幼年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年,她随养母回国,先后在厦门集美学校、上海爱国女中求学,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西安事变后,李林(李秀若)果断放弃求学生涯,并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列宁的谐音“李林”。她响应北平地下党的号召到太原参加牺盟会组织的军政干部训练班,正式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林坚决要求到前方杀敌,她被派到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在雁北抗日前线的这段时间里,她积极宣传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并组织开办训练班,编写军事、政治教材,积极教育和武装青年。
李林到达雁北后,很快组建起一支抗日游击队,并担任队长兼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李林改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
“巍巍洪涛山,滚滚桑干河,雁门关外古战场,自古英雄多。”安东华介绍,当时20岁出头的李林,率领战士英勇作战。1938年到1940年,李林领导的队伍屡次重创日军。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称赞其为“我们的女英雄”。
1940年4月26日,在第九次反“围剿”战斗中,为掩护机关团体突围,已有3个月身孕的李林,率骑兵排勇猛冲杀,待队伍成功突围后,她被日伪军包围,宁死不屈,推上最后一颗子弹,朝自己扣动扳机,壮烈殉国。
李林牺牲后,毛泽东特地批阅了《解放日报》头版文章《民族英雄李林之死》,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从延安发来唁电,对李林的革命生涯给予高度评价,称她“不仅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模范,而且是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
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机关报《新西北报》发表社论,称赞李林是“中国民族英雄的最光荣典型”。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在大同视察时,指示雁北地委,要大力宣传李林,要写出李林传记。
“民族女英雄,大名叫李林,远离南国到塞外,抗战为人民……”安东华讲解李林的事迹时,总要唱几句在当地久久流传的《李林颂》。
从李林街往南,经过两三个街区,便来到该区唯一一所高中——李林中学。李林中学的前身是井坪中学,始建于1956年。1985年,为纪念李林而更名。校门口的浮雕上和校史馆的入口处,都屹立着李林的雕像。
“传承李林精神,就是要让这颗为理想无畏献身的赤子之心,在今天的课堂里生根。”李林中学90后教师卢建英介绍,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篇作文题,就是“写给李林的一封信”,唱的第一首歌是《李林颂》,第一次校外活动是徒步到李林烈士陵园进行瞻仰。
“我听着李林的故事长大,她用热血铸就的革命精神根植在我心中,激励着我铭记历史,勇担使命。”李林中学高一学生贾淑桐说,希望自己能够继承李林精神,努力学习,不辜负先烈遗志。
经全国侨联倡议,平鲁烈士陵园更名为李林烈士陵园,一座身着戎装、骑在战马上的女战士李林的雕像,飒立门前。2009年,李林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为纪念李林烈士,雁北军分区组建“李林英雄民兵班”。近年来,这支队伍在帮扶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坚守森林防灭火阵地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85年来,各界人士特别是晋闽两地的人们,对李林烈士的追思和纪念从未间断。在她的出生地、求学处、牺牲地都建起了纪念馆、陈列馆、雕像,展示和讲述着英雄的感人故事。
今年清明,福建漳州市烈士陵园与山西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举办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频连线,将大家又带回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烈士浩气穿越时空,激励着新时代为民族复兴而奋力前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