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清漳河畔,距离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不远处,有一座高耸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有人以笔为枪不幸中弹、有人临危不惧纵身跳崖……“一九四二年五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们永垂不朽。”在纪念碑的侧面,陆定一同志的题词赫然在目。
纪念碑的正面是杨尚昆题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曾在太行山战斗过的57位新闻界烈士的英名,第一位便是何云。
何云1905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朱巷乡(今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1933年,因在上海组织抗议日寇进攻华北的群众大游行,被国民党逮捕。饱经磨难后,何云的革命信仰却更为坚定,1937年恢复自由后,他毅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于太行山中,何云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之后的4年零9个月中,这张报纸先后经历大约9次反“扫荡”战斗,8次搬家。
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深山里办报难度很大,何云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适应游击战争环境,报馆装备轻型化,全部印刷器材,连同电台、纸张、油墨,只需要三四匹骡子就可以驮走。何云风趣地说,这是“背着报馆打游击”。
左权县文物所讲解员王霞飞介绍,何云与地方群众同甘共苦、情深义重,这些报刊书籍后来被送到各个抗日根据地,在抗日军民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朱德总司令曾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些新闻人出生入死,奔波于“扫荡”与反“扫荡”斗争的前线。历经战火洗礼,《新华日报》(华北版)成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颇具影响力的报纸。
1940年秋,八路军总部下达了反“扫荡”作战计划。据此,各地区军民展开了反“扫荡”作战,百团大战进入了最为艰苦的第三阶段。
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太行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铁壁合围”和“篦梳式”的反复“扫荡”,何云率报社机关随总部和北方局向外线转移。
“我们陷入敌人合击圈,被重重包围,当时六架敌机擦着山头低飞,疯狂轰炸扫射。重要山头都被敌人火力封锁,机枪声如骤雨一般。”时任《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李庄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5月28日黎明,何云和几位同志在大羊角村附近的山坡上被敌人发现。何云不幸被子弹击中,身负重伤。当医护人员赶到时,何云让他们先抢救别人,等医生折返时,何云已经牺牲。
“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绝不能活着当俘虏。”这是何云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在日军的步步紧逼下,打光子弹,纵身跳下了万丈高崖。这一跳,被隐蔽在对面山洞的丈夫目睹,诀别之痛,令人屏息。
在这一场反“扫荡”战斗中,有57位新闻战士英勇牺牲,其中40余位是《新华日报》(华北版)的烈士。
就在何云牺牲3天前,也就是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战斗中不幸被日寇炮弹弹片击中头部,壮烈殉国。这两人同年出生,同年牺牲,可谓“同生共死”。
得知此信,刘伯承将军痛惜:“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杨尚昆同志在《悼何云》中写道,“何云正在壮年,党所给予的任务尚待竭力完成,今竟不幸牺牲,这确是一个损失!”
如今,战争虽已远去,但人们追寻红色基因的脚步并未停歇。
中国外文局驻左权县挂职青年干部、上武村党支部副书记石博介绍,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轮训队曾在上武村开展集训,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驻扎村内,村内保留有前方鲁艺学校旧址,如今红色文旅发展正在成为村里的重要产业。
八一建军节前后,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团队,其中退役军人不在少数,人们前来瞻仰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参观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庄重而肃穆。
一个个干净院落、两三把陈旧木椅、一盏生锈油灯……这些位于麻田镇革命先辈旧居内的主要陈设,依然保持着当年原貌。
“新闻转瞬即逝,但它们记录历史却绵延不绝。在同游客交流中我意识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博物馆中的展品,更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当中的精神基因,会被代代传承。”纪念馆青年讲解员王焱辉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0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