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年榜样说 >> 正文

沈建佳:176个多民族孩子的“阿爸”

发稿时间:2025-10-24 09:2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璐璐 温维娜

  新疆特克斯县的秋日午后,沈建佳的工作室里热闹非凡。胡提曼·斯德克的手风琴声悠悠响起,塔来别克·波拉提表演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雄浑的唱腔让围坐的小朋友们瞪大眼睛、听得入神。几个哈萨克族孩子踩着节奏跳起欢快的舞蹈,笑声与掌声裹着阳光,填满了整个院子。

  “孩子们每次来都有新变化,以前拘谨腼腆,现在会大方地分享自己的见闻。以前只关注自我,现在心里有了榜样,也有了目标和动力”。乔拉克铁热克镇萨尔阔布小学校长王先凤定期会带着学生来沈建佳的工作室参观学习。

  提起“沈建佳”,人们总会下意识地补上一句“孩子们的阿爸”。39年来,他将13个民族的176名困境孩子拥入怀中,用爱筑起温暖的家。他两次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以跨越民族的坚守,在“八卦城”里编织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温暖图景。

  从受助到守护,善意的种子向阳生长

  沈建佳的助人初心,源于童年的温暖记忆。他在特克斯长大,家中有6个孩子,温饱曾是最大的难题。是各民族邻居“你一碗饭、我一把奶疙瘩”的帮扶,才让他们渡过难关。这份“百家饭”里的善意,在他心中埋下传递爱的种子。

  他参军后,这份善意化作行动。在部队,他每月津贴微薄,却悄悄把仅有的7块钱寄往甘肃灾区;战友的衣服破了,他连夜缝补;营房卫生没人打扫,他总是第一个拿起扫帚。1982年转业到县林业局,拿到首月工资80元,他买了一摞笔记本和铅笔送到附近的小学。看着孩子们接过文具时亮晶晶的眼睛,他知道,善意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1986年深秋的一场相遇,让这颗种子有了扎根生长的方向。当时,沈建佳正在打草垛,突然听到哭声,寻声望去,看见一个哈萨克族少年正捂着流血的手,他赶紧把男孩送到医院包扎。男孩名叫撒依拉吾·木哈太依,父亲早逝,母亲在60公里外的牧区,为了方便上学,他和5个伙伴在这里合租。沈建佳家访时,看到男孩居住的地方破旧不堪,他很心疼。虽然当时自己日子并不宽裕,妻子也因为担心经济压力,明确反对收养这个孩子,但他还是把这个孩子带回了家,并承诺道:“你的学费、生活费,我来出。”

  这句承诺,成了他39年坚守的开端。随后,撒依拉吾·木哈太依带来了一起租房的5个小伙伴,后来更多孩子陆续投奔,最多时家里挤着20多个娃娃。孩子们的回馈,也在不经意间温暖他的心。有一次,15岁的那比·阿里木江和沙那提·苏里坦提听说他手肿了,凌晨从牧区出发,徒步50多公里,深夜敲开他家门说:“阿爸,听说你手受伤了,我们来帮忙干活。”看着两个孩子疲惫却关切的神情,沈建佳感动不已。

  “我今年69岁了,他们总说我看着像50多岁的人,天天跟这么好的孩子在一起,怎么会不开心?”沈建佳说,平日里,孩子们常争着给他按腿捶背。

  只是在这份热忱里,也藏着一份难以释怀的遗憾。阿尔曼8岁时父母双亡,叔叔把他托付给沈建佳,沈建佳对他视如己出。阿尔曼上初中后,被叔叔接走并送去了福利院,他给沈建佳打电话质问:“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了?”接到电话的沈建佳彻夜难眠,他收拾行李到巩留县租了间房子,专门陪了阿尔曼一个月,直到孩子情绪慢慢平复。阿尔曼考上职业大学那年,沈建佳每月工资几乎全花在其他孩子身上,凑不出上万元的学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收拾行李去打工。“没能让他读上大学,是我最大的遗憾。”沈建佳坦言,有过一瞬间,他累得想放弃,甚至想“再也不养孩子了”。但每当看到那些没条件上学的孩子,他就会想起初次见到阿尔曼时的情景,还是选择坚持。

  一个“多民族家庭”的温暖日常

  走进沈建佳的家,就像走进一个“微型民族聚居地”。这里有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的孩子,沈建佳懂5种民族语言,是孩子们之间的“桥梁”。

  为了不让孩子觉得被区别对待,沈建佳坚持“一碗水端平”。所有孩子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无论是春节还是其他民族的节日,全家都要围坐在一起共同庆祝。孩子们偶尔也会“争风吃醋”,他会严肃地告诉他们:“我不是一个人的爸爸,是大家的爸爸,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我没读过多少书,不能让娃们也没文化。”他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教育。他常跟孩子们说“读书能改变命运”。担心他们沉迷网吧、荒废学业,他就凑钱成立足球队、篮球队,陪着他们在球场上奔跑。他定期去学校“上晚自习”,听到哪个小朋友家里有难处,就组织退伍老兵志愿服务队,一起帮孩子们筹学费。这些年,他的工资“月月光”,连妻子开的小超市,也成了孩子们的“文具库”,铅笔、本子随便拿,妻子从不说二话。刚开始,有孩子来敲门,妻子会拒绝他们进门,孩子们背地里叫她“母老虎”。但看着沈建佳每天起早贪黑照顾孩子,曾经自卑的孩子变得开朗,她也开始主动帮着照顾孩子,渐渐成了孩子们口中的“阿妈”。

  一份大爱点燃“善意火炬”

  从这个家里走出去的孩子,大多成了“爱的传递者”。

  多斯曼·乔尔曼受他资助考上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现在在特克斯县司法局工作,闲暇时也会参与公益活动。沙旦·巴合提江曾差点辍学,是沈建佳的劝说让他重返校园。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工作,常和多斯曼·乔尔曼一起去看望“阿爸”。塔来别克·波拉提想成为《玛纳斯》的传承人,胡提曼·斯德克自学手风琴,沈建佳发现他们的天赋后,只要有活动就带着他们,帮他们寻找展示才艺的舞台。

  这份爱,还在不断吸引更多人加入。退休后的沈建佳牵头成立“爱心爸爸团”“博爱志愿者服务队”等多个爱心公益团队,他的3个妹妹也主动加入,一家人齐上阵做公益。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也纷纷伸出援手,有人给足球队捐队服,有人提着面粉、食用油来看望孩子,有人主动提出帮困难学生交学费。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沈建佳的大爱在特克斯县落地生根,织就了一张“温暖网格”。

  “我小时候受了邻居的帮助,现在能做的,就是让更多孩子知道,各民族就像一家人,要互相帮衬。”沈建佳每月都会走进校园,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孩子们上民族团结课,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进更多孩子心里,引导他们尊重差异、友好相处。

  逢年过节,沈建佳的院子里总是挤满人。长大的孩子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孙子来看他,小孩子们围着他转悠,大人们则帮着做饭、打扫。“我希望他们都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我会继续守着这个多民族家庭,把爱传递下去。”39年来,沈建佳累计资助100余万元,这份跨越民族的善意,已成为特克斯县暖心的“温情记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温维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3日 01版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