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  >>  青年榜样说 >> 正文

“石油学霸”巴克在抱团中炼成

发稿时间:2025-11-20 09:3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任冠青 杨逸凡

  在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北斗路的一座二层小楼内,肉孜麦麦提·巴克打开电脑中的机械设计软件,点开了一个设计精巧、颇具对称美感的研发装置立体图。他一边在软件中旋转装置图形,一边饶有兴致地介绍相关原理,谈怎样一步步删繁就简、解决稠油开采难题。刚刚踏入50岁的他,聊到这些内容时,脸上总是浮现出分享知识的真挚与喜悦。

  “学无止境”是肉孜麦麦提·巴克职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工作30多年来,他刻苦钻研,从刚工作时不懂汉语的和田小伙,成长为有“石油学霸”之称的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用多项创新发明解决了采油生产一线难题,并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肉孜麦麦提·巴克不仅注重自我发展,更崇尚“抱团成长”的红柳精神。2012年,他所在的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重油开发公司(以下简称“新疆油田重油公司”)成立了肉孜麦麦提·巴克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在这座二层小楼内,他同180多名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解决一线难题,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和创新成果。工作室成员王成说:“这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工作室,但我们一点都不会觉得焦虑。我们对于问题本身并不胆怯,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知识改变命运

  “我们家5个孩子,我是老大。”1975年,肉孜麦麦提·巴克出生于新疆和田县的农村,家里经济条件并不算宽裕。可是,身为小学教师的父亲,一直秉持“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鼓励他进入克拉玛依技工学校学习。那时,家里每月收入只有100元左右,父母仍会每两个月给他寄50元生活费。肉孜麦麦提·巴克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1994年以班里前三名的成绩毕业,顺利进入新疆油田重油公司工作。

  工作起步阶段,对“学霸巴克”来说并不算顺利。汉语不通,是他面临的第一大障碍。听不懂同事的谈话和师傅们安排的事情,一度让他处于“浑身有劲使不出来”“干着急”的状态。后来,同事们融洽的关系和对新人的包容,使他慢慢克服了焦虑和沮丧心态,努力学习汉语。他记得,每次遇到表述困难,师傅们都会鼓励他“别着急,慢慢说”,还会每天给他布置“单词作业”,休息时拿报纸过来给他念。后来,他的汉语水平越来越高,不仅可以进行专业交流,还顺利考过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八级。

  除了语言的障碍,技术上的不熟练,也给初出茅庐的他上了“严肃一课”。一次,他外出巡检油井,发现雨后很多设备都停了,正要拉闸启动设备时,被一道高压电流击倒在泥潭里。他回忆,当时自己躺在地上,已完全没有意识,等缓过来时已经过了大概半个小时。后来才发现,电路可能在他拉闸的瞬间短路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师傅们跟我说过雨天不允许动带电设备的操作要求,但我当时可能没有太听明白。”他说。

  随着语言水平的进步,肉孜麦麦提·巴克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技术能力上,并陆续参加了各类技能大赛。让他印象最深的奖项,是他于1996年获得的新疆油田重油公司基层作业区技术工人技能大赛第一名。虽然奖品只是一条毛巾被,但这次获奖,却给工作后一度迷茫的他注入了很大的信心。

  此后,他用11年时间“拿下”两个大专和一个本科学历;30岁时成为新疆油田的技能专家,31岁被评为“全国青年技术能手”,33岁成为中石油集团唯一的维吾尔族技能专家……这看似“开挂”的职业经历背后,是肉孜麦麦提·巴克朴素的坚守。他说:“我不管有没有人去评价我,有没有人在看我做的工作,我就是要每一件事都踏踏实实去做,做到问心无愧。”

  回顾这些年的职业历程,肉孜麦麦提·巴克坦言,最初自己的想法特别简单,对日后生活没有多么宏大的愿景,只是觉得“学到知识或技能,才能有好工作,干好工作才会有好的生活保障”。但是在后来逐渐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他也意识到,一方面,正是单位和同事的支持,才让自己有那么多学习技术、接受培训的机会,让自己一步步成长,自己也应为企业和社会作些贡献;另一方面,随着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眼界越来越开阔,身上的职责越来越重,他也开始跳出个人视野,站在班组、作业区甚至整个公司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像红柳一样“抱团汲取养分”

  “我的脸皮比较厚,只要我听到谁在哪个方面比较厉害,就直接找他请教问题。”每次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肉孜麦麦提·巴克都十分珍惜。一次在大庆市参加技师培训班时,他“去的时候背一袋子馕,回来的时候背了一大袋书”。他坦言,如今虽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问题,但面对企业内一些设备、工艺上的难题,还是不知如何解决。于是,他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的科研骨干雷德荣结对,向这位比自己小十几岁的专家拜师学习。他还会在短视频平台上自学设计软件,并主动给博主发私信请教问题、进行交流。

  他的这种好学精神,不仅感染了更多工作室的同事,也给大家的工作方向提供了指引。王成说:“巴克师傅见多识广、视野更开阔,有时我们想开展一项研发,他便能立马想到既有的做法,甚至能给我们找来资料。他去参观长庆油田的采油厂时,就把他们的宣传资料转发给我们,等工作室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便可以直接借鉴相关经验,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制。”

  红柳,这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荒漠、半荒漠地区,耐干旱、耐盐碱的植物,被肉孜麦麦提·巴克视为石油工人的一种象征。不管是担任作业班班长,还是运营管理工作室,他都希望大家能够团结互助,如同戈壁中的一簇簇红柳,抱团汲取养分。

  在他看来,知识的乐趣在于分享。每次同事问他要培训资料时,他都会大方分享。“因为这些资料我都学完了,在那放着没有意义。拿给别人学习,说不定能让对方的工作量少一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迭代更新。”他表示,并不担心别人因此超过自己,“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你追我赶才能共同进步”。

  这些年,他不仅梳理出了采油岗位可能出现的100多项问题和导致问题发生的600多种原因,编写了50多万字的民汉双语对译培训教材,还创办了“红柳石油网”,将手中资料都上传至网站,供员工免费浏览下载。他回忆,不管是自己刚工作学习汉语时,还是后来向别人请教技术问题时,大家都是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如今,“我也希望把所学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别人”。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我觉得巴克师傅很勇敢,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问题本身并不可怕,我们就是去解决问题的”“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在工作室工作过的两名同事表示,在这里感受不到任何“问题焦虑”,反而更多是积极拥抱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敢。

  近些年,工作室每年都会组织收集厂处级、企业级、集团级难题,经过梳理后进行合作攻关。2024年,工作室收集了86项难题,认领解决52项现场疑难问题,收到37项创新项目。对于这些问题,肉孜麦麦提·巴克的态度从来都是“一往直前”:“遇到问题,我一个人解决不了,就两三个人一起;我们工作室的同事都解决不了,就把问题写下来,找合作的专家去探讨。”

  目前,工作室每名成员至少要带一个徒弟,最多一年带3个徒弟,如此就能通过技能“传帮带”辐射到整个公司。这些年,肉孜麦麦提·巴克陆续带出22个徒弟,他们相继获得了技师或高级技师认定,不仅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创新,还在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

  王成表示,以前技师主要是“单打独斗”,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局部改革,有了工作室后,大家就更加具有合作意识和系统迭代思维。这一点,在稠油注采一体化密封系统的研制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稠油,又称重油,性质黏稠难挥发,因此往往需要通过循环注蒸汽的方式进行开采。而长期以来,高温高压油井更换盘根(即密封填料——记者注)难都是稠油现场生产的“顽症”。一旦需要更换盘根,不仅会增加工作量,让前期注蒸汽的工作变为“无用功”,有些稠油井还要停井一周以上,等井口压力降到可控制时,才能更换盘根。稠油注采一体化密封装置成功应用后,便可解决稠油井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密封问题和安全环保问题,改变稠油注气井换盘根难的历史。

  肉孜麦麦提·巴克介绍,这是一个不断迭代的系统,目前第七代已在生产现场推广应用120套,为新疆油田稠油开发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第八代、第九代正在试验中。王成觉得,工作室提倡的系统迭代思维,给他带来了很多启发:“装置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应用场景和环境会产生突发现象,装置的结构形态也需要不断优化改进。参与研发的过程就像是不断打磨一个好产品。”

  “学无止境”的故事还在延续。近些年,肉孜麦麦提·巴克开始研究如何将装置进行自动化升级、怎样利用AI赋能产业发展,顺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趋势。在王成看来,这正是肉孜麦麦提·巴克身上“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他能够持续关注一些难题,并不断用新的技能、技术去完善解决方案,带领团队把一个点发展成一条线、扩展成一个面,这有助于真正提升大家的创新素养”。

  在老一辈石油工人中,肉孜麦麦提·巴克最崇敬的是“铁人”王进喜。在发生井喷的关键时刻,王进喜不顾腿伤,直接跳进泥浆中、用身体搅拌泥浆的故事,让他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为了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王进喜能做到这种程度。随着我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想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也在思考,能不能走出个人目标,更多地站在企业、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层面,多做些事情。”当年,那个只身走出和田县,怀着找份好工作、多些收入等朴素愿望的维吾尔族小伙,已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蜕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冠青 杨逸凡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9日 01版

责任编辑:张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