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交融,唯有扎根实践土壤,方能跨越语言壁垒;国际伙伴携手成长,唯有紧扣时代需求,才能绽放多元光彩。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下简称 “华水”)以“水”为独特纽带,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搭建起一座兼具文化温度与专业深度的成长桥梁,助力他们书写青春华章。从黄河岸边的水样检测到小浪底大坝的实地调研,从校园里的节水分享到跨国水利项目的协同创新,一场关于文化认同、能力提升与全球责任的成长实践,正在这片浸润着治水智慧的土地上悄然铺展。而这一切,正是华水深耕国际交流、探索“以水伴成长”新模式的生动缩影。
文化适应——具象体验化解陌生,深化治水文化认知
华水精心设计水文化馆沉浸体验、黄河泥埙演奏教学、水利工程实训基地参观等多元场景。作为全国高校唯一的沉浸体验式的“水文化馆”,场馆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水利历史与技术;黄河泥埙演奏,让留学生感受到治水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水利学科实训基地则让留学生近距离接触水利工程设备与模型,通过视觉感知、触觉体验与历史溯源的三维联动,帮助留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治水文化的魅力。学校还精心规划“黄河流域水利文化”漫游线路,涵盖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小浪底水利枢纽、三门峡大坝等,将城市空间转化为生动的治水文化交流载体,让留学生在实地走访中感受中国治水实践的当代成果,深化对治水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这些具象化的文化体验,也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对中国的治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价值认同——双引领融合知识与文化,案例传递理念共鸣
在留学生们与“水”同行的成长路上,一群敬业奉献的华水师者,如同灯塔般指引着方向。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心灵的守护者,用行动为留学生们搭建起跨越文化差异的桥梁。学业导师们始终坚持“专业+文化”双引领,将治水文化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例如,在《水利工程概论》课程交流上,老师会结合红旗渠的修建历史,向留学生们讲述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解析红旗渠工程如何解决了林县人民的饮水灌溉难题,让留学生们从专业角度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堂上,老师会对比分析不同文明的治水智慧,从埃及尼罗河的治理到印度恒河的保护,再到中国黄河的开发利用,引导留学生们在跨文明对比中,找到解决全球水资源问题的思路。学校还系统梳理华水校友参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水利项目建设等实践故事,制作多语言版本的校友访谈视频并通过国际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打造“中国实践故事-国际情感共鸣-价值理念认同”的传播链条,让留学生在真实案例中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实践育人——“水”元素融入成长,闭环提升综合能力
华水与留学生的交流互动,从来不是刻板的理论讲解,而是将“水”的元素融入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让知识在实践中生长。在这里,黄河不再是地理课本上的名词,而是留学生们亲手采集水样、分析水质的“活教材”;都江堰也走出了历史文献,成为他们实地探访的对象、解读“人水和谐”哲学的生动案例。学校组织留学生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调研”,留学生们跟着导师沿着河岸行走,用专业仪器测量水温、检测水体含沙量,在数据记录与分析中,慢慢读懂中国治理黄河的千年智慧与当代实践。有留学生在黄河边看到农民引水灌溉麦田时感慨:“以前只知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直到亲眼看到水流进麦田、滋润庄稼,才明白‘治水兴农’的真正意义。”留学生们深入小浪底水库、三门峡大坝等水利工程现场,结合专业课程知识分析水土保持、防洪减灾的“中国方案”。学校还启动了“留学生节水知识分享计划”,安排留学生走进河南原阳县振华中学、兰考县乡村小学等地,分享节水知识与水利科普内容,在实践中理解“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背后的制度逻辑与民生温度。
学校积极推动留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对接水利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需求,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共建“海外水利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助力适应海外水利工程需求的学生,实现“专业学习-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闭环联动,提升留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学术融合——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协作贡献水利智慧
导师们也为留学生搭建了参与高端科研的平台,鼓励他们将专业知识与全球水利问题相结合。学校积极推动留学生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如“黄河流域水沙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跨境水资源协同管理研究”等。有留学生将在中国学到的水资源管理技术与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跨境河流生态的建议。在学术交流的舞台上,华水留学生们积极发声,为全球水利治理贡献智慧。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全球水利青年论坛”,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水利领域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代表,围绕“跨境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应对”等全球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在国际协作项目中,华水留学生们践行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学校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多所高校联合举办“跨国水利项目设计竞赛”,留学生们与不同国家的伙伴组成团队、展开合作。在团队合作中,不仅交流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情感联结——“家文化” 与校友关怀,传递责任与担当
在华水,“家文化”温暖着每一位留学生的心。在传统节日时,学校会组织留学生一起吃饺子、包粽子,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氛围;在留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给予帮助。这些温暖的瞬间,不仅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了华水大家庭的关爱,更让他们在点滴行动中,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华水的校友们也始终关心着留学生的成长。许多已经毕业回到家乡的留学生校友,会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悟,鼓励学弟学妹们珍惜在华水的学习机会,将来为自己国家的水利事业贡献力量。这份与“水”相关的责任与担当,还在一代代华水留学生中接续传递。从校园里的实践学习到全球舞台上的专业交流,从毕业时的依依不舍到毕业后的学以致用,华水留学生们正带着在中国收获的知识与信念,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水脉使者”。毕业后,许多华水留学生都成为了水利领域的骨干力量,将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与经验运用到家乡的水利建设中。有的留学生将在中国学到的节水灌溉技术引入项目,有效提高了当地农田的灌溉效率,帮助农民增加了粮食产量;有的留学生借鉴中国的水资源监测体系,为跨境水资源的协同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这些留学生们,如同一条条流动的“水脉”,将中国的治水智慧与华水的育人理念传递到世界各地,为全球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华水力量”。
使命践行——水润交流启未来,共筑命运共同体
真正的国际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不是简单的技能指导,而是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的培育。华水与留学生的成长相伴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成效显著,根本在于它始终以“水”为媒,让留学生们以亲历者的身份触摸中国文化、参与中国实践,在文化适应与学术探索之间,在个人成长与全球责任之间,走出了一条跨文化成长相伴的通途。华水用“水”的包容与灵动,打破了文化差异的壁垒,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背景的留学生们,在与“水”相关的实践中,逐渐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多年来,华水始终以“水润万物、教育无疆”为使命,以水为媒、以伴为任,用真诚与专业回答着“为世界助力怎样的成长、如何助力成长”的时代之问。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华水留学生们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是跨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全球视野下的责任与担当。更深厚的友谊,在水润万物中滋养;更广阔的未来,正由这群跨越山海的“治水同行者”共同书写。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走进华水,在这里与“水”结缘、与中国相知;会有更多华水留学生带着在中国的收获,回到家乡、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推动全球水利事业发展的使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华水力量”。(作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 刘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