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  >>  青年榜样说 >> 正文

大思政课丨【了不起的青春小店】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助力侗族非遗走出大山

发稿时间:2023-09-27 22:46 来源: 中国青年网

  90后侗族女孩石贤来自贵州从江,是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也是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之美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兼职导师。

  她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既是从这片大山走出来的侗族儿女,也是从城市回来发展非遗产业的青年带头人,身上兼具着传统的烙印与现代的活力。

  2013年,这个寒窗苦读十余年的侗族女孩考上了南京财经大学,却不想家庭突遭变故,一时陷入困境。在政府、学校、公益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怀下,石贤终于圆了大学梦。

  走出大山的经历,让石贤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更加领会了家乡民族文化的独特与珍贵,看着那么多珍贵的民族文化、精美的手工艺正快速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她下定决心要为家乡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大学毕业后,石贤决定回乡创业,从事民族非遗创意产品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推广工作。

  创业初期,为了组建生产团队,石贤到村里一家一户开导动员,希望能带动更多的贫困家庭加入手工刺绣产业。

  同时,通过面向当地农村妇女免费开展非遗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非遗产品制作水平,实现高标准品控。

  为了鼓励村里妇女来参加培训,一开始每人奖励40元,大家来打个卡坐一坐就走了,并没把刺绣当回事。因为她们认为自己绣了一辈子花,也只能给家里添几件衣裳,这些绣品最终会静静地消失……

  后来,石贤在每次上课前,先给大家播放公司在各地参加展会、宣传推介非遗手工产品的视频和照片,讲述大山里的绣品如何经过创新设计卖到世界各地的故事,让妇女们对自己的传统手艺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同时,她还设立“奖学金”和人才发展机制,表现最好的绣娘能获得额外奖励,同时可以签约公司成为驻店手艺人,除承接订单外还能获得更多外出交流、申请传承人认证等发展机会。大家热情高涨,你追我赶地学习创新技能,常常过了下课时间还“赖”在教室里不走。

  把激励机制设计好,渡过没有产出的培训阶段,接下来绣娘们接上订单,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慕名而来,加入“非遗+扶贫”的事业当中,政府也给公司提供了各项优惠政策,共同推动贵州民族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刺绣做出来,要卖给谁呢?”石贤回忆道,“这是当时很多人的疑虑。”

  为了积极向外界推介贵州非遗产品和民族文化,石贤想到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流量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感受贵州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风情,同时将非遗手工产品推广到电商平台、线下景区店、特产馆进行销售。

  有时石贤也会感到压力很大,这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行业,甚至很容易陷入为了一腔情怀而入不敷出的境地。

  “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谨慎,始终坚持稳扎稳打。毕竟几百位绣娘因为我而对非遗产业满怀期望,我首先要让企业成长发展好,才能带动更多人致富。”

  剪纸、刺绣、蜡染、银饰……绣娘们飞针走线,专注而娴熟,一件件产品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诞生、上架。“这些绣娘织女在兼顾农活、照顾家庭的同时,每天拿出2到3个小时手工制作,年收入也能达到万元以上。”

  为充分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非遗奔小康、文化致富路,今年,石贤带领团队在江苏省南京市5A级景区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了“从黔故事”贵州非遗馆,这也是由贵州本土非遗企业自发创建的黔货出山品牌馆。

  “我们希望以开放式民族文化会客厅的形式,聚焦贵州民族非遗与特产好物,深度链接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源市场,积极促进东西部文化、经贸交流合作,助力黔货出山,向世界分享贵州之美!”

  谈及未来展望,石贤坚定认为要做好贵州特色文化窗口,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民族文化新传人。“讲好非遗故事、根植民族文化自信,是我给自己定下的奋斗目标。”(文字/李超 闵若怡 刘芝铨 视频/曹伟)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