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出生的韩君是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东一村村书记。
自2021年1月上任以来,针对当地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他通过“拉面经济”做了很多工作。
90后小伙马福清家中经济状况一直不好。韩君发现,马福清身上有着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他时常鼓励马福清往前看,走出去打拼。
在韩君的鼓励下,马福清决定开店创业,但资金成为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
化隆县农村信用社本可以为农民提供信用贷款服务,但考虑到马福清的家庭状况,银行审批贷款存在一些难度。
让马福清没想到的是,韩君当机立断领着他找到银行替他做担保。
“如果他还不上钱,就我还!”在韩君的担保下,马福清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5万元。
马福清怀揣着创业梦想,来到广州开店,店名就叫马福清青海牛肉拉面。在他的努力下,不到1年时间,就还清了贷款。
“攒了第一桶金”的马福清如今开了更大的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始终没有忘记韩君的帮助,时常发微信汇报开店进展。
为了缓解化隆当地拉面小店创业者的经济压力,助力“拉面经济”高效发展,从2006年开始,化隆县政府开始推出以“拉面信用贷、拉面联保贷、拉面循环贷”为主的“拉面贷”。
马忠英是化隆农村商业银行“拉面贷”的放贷员。马忠英说,近几年,“拉面贷”的放贷方式按照客户需求进行优化。
考虑到在外地开拉面店的经营户来回不便,交通成本较大。从2019年开始,化隆农商银行办理“拉面贷”开通上门服务。
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设立驻外办事处,选派办事处负责人“点对点”全程服务。由办事处登记有贷款需求的拉面经营户,达到一定数量后,银行就会派人去往当地办理放贷手续。
4个月时间,12名业务员被分成3个小组,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苏州、杭州等24个城市,为“拉面小店”办理贷款,放贷金额达到1个亿。马忠英是其中一位放贷员。
他介绍在外上门放贷时的工作状态:“每1组外出两个星期,3组人员依次循环,每个城市待3-4天。”
马忠英去的第一个城市是北京,那年,他29岁。
在北京的那些天,马忠英直言太辛苦,“生物钟都混乱了”。
拉面店白天比较忙,大多数情况下要等店里打烊才能去办理业务,往往都要到凌晨才回酒店休息。还有一次是在街上考察拉面店,“一直到天亮才回去”。
“每个饭馆都要实地去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西北楼牛肉面店”。西北楼作为连锁店,由于规模大,需要大量资金,贷款600多万元。
第一次看到像西北楼这样的拉面连锁店,马忠英惊叹不已。
“当时他们急剧扩张,我们雪中送炭,能够上门服务,帮了他们大忙”。后来,西北楼也成了化隆农商银行长期稳定的客户。
目前,“拉面贷”的申请模式分为个人申请、品牌局推荐、村委会推荐三种,“一天之内就可以拿到贷款。”马忠英说。
据化隆农商银行统计,2020年“拉面贷”累计2425笔,近几年呈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为2872笔,2022年为3732笔。
如今化隆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拉面贷”总额已经近20亿元。
马忠英表示,商户都比较守信用,“拉面贷”逾期的不到5%。
在化隆县,有不少村子是通过“拉面贷”发展起来的。
马忠英说,变化最显著的是化隆县群科镇的公义村,以前作为当地的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发放拉面贷款,几乎每家每户走出去开小店,慢慢发展起来。
该村有300多户,最多时有190户贷款,通过“联保贷”进行贷款,“3个人贷款10万元左右,开一家拉面店,越做越红火。”
马忠英说,“拉面贷”更多意义上是“创业资金”。
其实在化隆当地,大部分人都能够掌握拉面制作手法,缺少的就是启动资金。当地通过“拉面贷”,鼓励更多想创业的老百姓走出大山开“拉面小店”。(文字/李超 视频/曹伟 尤强)